從德令哈到敦煌的600 公里疾行,堪稱一場新能源盛宴!解鎖了裝機量超10GW的光伏光熱產業園,探秘全球首個達產的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偶遇阿克塞規整的風電集群,還發現了光伏園區里藏著“甘肅地圖”的創意組件。休整一晚后,先沉浸式打卡敦煌核心地標——莫高窟的千年佛光與鳴沙山月牙泉的大漠風情,隨后便揮別敦煌向張掖進發,途中將途經 “全國風電裝機第一縣”瓜州,沉浸式感受超12GW風電集群的磅礴氣勢,還能偶遇全球首個“雙塔一機”光熱儲能項目,古絲路底蘊與新能源科技的碰撞全程高能!
DAY3
戈壁深處的千年佛光
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
追溯敦煌的歷史,可以從三個維度展開:
1.人類活動史:自史前新石器時代計起,距今已經超5000年,考古發現顯示,當地存在以狩獵、游牧為主的原始部落,他們留下了石器、陶器等遺跡。這一時期的敦煌,尚未形成明確的聚落或行政概念,卻為后續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是敦煌“文明史”的源頭。
2.行政建制史:自漢代設郡至今,行政建設已超2130年。古絲綢之路毗鄰西域的首要重鎮,不僅是“交通樞紐”,更是“文明熔爐”,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佛教文化在此交融。
3.文化史:以莫高窟為起點,自公元366年開鑿莫高窟算起,至今約1600余年。
公元366年,樂僔和尚在鳴沙山開鑿第一個洞窟,奠定了莫高窟(千佛洞)的基礎,開啟了敦煌作為“佛教藝術寶庫”的歷史(莫高窟的營造持續至元代,跨越千年)。
敦煌莫高窟,自兒時起就從書本、圖片、影視中頻頻致敬,但從未得空前往,一見真容。自然成為此行歷史厚重的人文景觀中最為向往的重中之重,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如果此行沒有莫高窟,也許根本不會成行。
7:30,汽車便趕往莫高窟,得以一探千年文明的真容。
為了全面感受千年文化,選擇了238元的普通票,含8個實體洞窟、兩場數字電影及往返大巴。
起初到達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誤以為莫高窟就在附近,后來才發現草率了。
由于每日限量售票,需要提前預約,好在成行之前就已經預約,但時間卻是當天下午。經過改簽,終于在等待了1個多小時左右,排隊進場。再一次領略了幾千人組成的人山人海。
第一場數字電影《千年莫高》,頗有紀錄片大作的模樣。跨越1600年,去探究莫高窟的前世、領略今生。以20分鐘的時長,結合史詩般的敘事語言,系統梳理了莫高窟從公元366年開鑿至今的1600余年歷史。見證絲綢之路的繁榮、佛教東傳的歷程,以及歷代工匠如何在戈壁崖壁上創造出震撼世界的藝術奇跡。影片特別聚焦于莫高窟營建的社會背景、壁畫彩塑的創作工藝,以及藏經洞發現與文物流散的歷史經緯,既有宏觀歷史視角的鋪陳,也包含對具體洞窟(如285窟、220窟)藝術細節的特寫。
作為數字中心參觀流程的核心環節,《千年莫高》與另一部球幕電影《夢幻佛宮》形成互補。后者通過球形銀幕和超廣角魚眼鏡頭,帶領觀眾“飛入”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7個洞窟(如盛唐45窟、初唐220窟),實現對壁畫飛天、彩塑衣紋等細節的毫米級還原,營造出“佛國世界觸手可及”的沉浸體驗。兩部影片共同構建了“先數字體驗、后實地參觀”的創新模式,既通過數字化手段緩解洞窟承載壓力,也為游客實地游覽提供知識儲備與審美引導。
觀景結束,乘坐景區擺渡車穿過茫茫戈壁,前往15公里外的敦煌莫高窟。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開始了8個這、洞窟的參觀。
洞窟內光線昏黃柔和,一尊尊彩塑似被時光凝固。佛陀結跏趺坐,神情慈悲寧靜;菩薩身姿婉約,瓔珞垂墜間透著溫婉氣韻;力士怒目圓睜,肌肉線條里蓄滿力量。四周壁畫如史詩長卷,飛天的綢帶似在光影里輕輕舞動,經變畫的故事在斑駁色彩中緩緩鋪展。墻壁上,歷代工匠留下的細微鑿痕、顏料暈染的痕跡,都像時光鐫刻的符號,默默訴說著千年前的營造匠心與宗教虔誠,讓整個洞窟都浸透著肅穆神圣的氣息。
那種震撼,唯有置身其中才能體會。仰頭望穹頂藻井,繁復紋樣如星河旋轉;俯身看壁畫細節,礦物顏料歷經千年仍泛著溫潤光澤,筆鋒起落間仿佛能觸到古人的創作溫度。因洞窟保護規定,這里禁止拍照,雖遺憾沒能用鏡頭留存這些瞬間,卻也讓每一次目光的流連、心靈的觸動,都成了獨屬于記憶的珍貴收藏。
在莫高窟石窟群中段,一座朱紅色木構樓閣依山崖而立,九層樓層層向上遞升。這便是莫高窟最具標志性的建筑“九層樓”(正式編號第96窟)。它通高約45米,是莫高窟體量最大的建筑,在沙灰色崖壁的映襯下,朱紅檐廊與黃色巖體形成強烈視覺沖擊。
這座樓閣的營建跨越千年,不斷升級。
經考證,初唐武周延載二年(695年),禪師靈隱、居士陰祖等人始建時,它是四層重檐式建筑;晚唐乾符年間(874—879),歸義軍節度使張淮深將其改建為五層;此后歷經宋、西夏、清等朝代重修,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四年(1928—1935),敦煌民眾集資歷時八年,最終將其增建為九層,形成如今硬山一面坡、層檐復疊的基本形制;1986年,敦煌研究院又對其加固維修,讓這座千年建筑更顯巍峨。
樓閣之內,供奉著一尊高達35.5米的唐代巨型彌勒佛坐像,俗稱“北大像”。抬頭仰望,大佛慈目世間,安詳憫人。不禁令人心生對千年文明的敬畏與贊嘆。它是敦煌石窟中最大的塑像,若以“室內泥塑大佛”論,為全國之冠,體量僅次于四川樂山大佛、榮縣大佛。
千余年來,九層樓不僅見證著莫高窟的營建史,更成為敦煌文化的視覺符號。

圖說:九層樓
這是敦煌莫高窟第45窟的復制品。第45窟以精美的盛唐彩塑聞名,窟內中央的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兩側侍立著弟子、菩薩等造像,整體呈現出盛唐時期佛教造像藝術的輝煌風貌,人物神態、衣飾細節都極具代表性。

走馬燈般前行,無法細細咀嚼千年文化積淀。縱使千言萬語,也難述敦煌莫高窟魂魄,更何況筆拙如斯的本文。如您有機會去敦煌一游,墻裂推薦去莫高窟,親身感受,定不虛此行。
但是,莫高窟文物流失,至今仍是考古界乃至整個民族難以釋懷的痛,令人唏噓不已。
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圓箓偶然發現藏經洞。這座位于第17窟的洞窟,藏有公元4世紀至11世紀的佛經、文書、繪畫、織物等約5萬件珍貴文物,堪稱研究中古時期中國及中亞歷史、文化、宗教的“百科全書”。然而,自藏經洞被發現后,這些國寶便開啟了大規模外流的悲劇歷程。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清政府腐朽無能、敦煌地方管理混亂不堪、國際探險熱潮裹挾的復雜背景下,多國探險者通過“低價購買”“騙取”所謂“考古發掘”等不正當手段,將大量文物攫取而去。最終,這場文化掠奪導致無數國寶散落海外。請記住這些文物掠奪者的名字,記住這段文化災難和恥辱。

如今,中國本土僅存約1.7萬件(主要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敦煌研究院),且多為殘片斷簡,那些工藝精湛、史料價值極高的精品則大多流落在異國他鄉,成為中國文化遺產史上一道難以愈合的痛……
時間原因,依依不舍登上擺渡車,返回敦煌莫高窟數字中心。
下一站,鳴沙山、月牙泉。
站在鳴沙山腳下抬頭望,看著腳下到沙丘頂的距離,似乎并不算遠,心里還暗想著“應該不難爬”。

可真踩進沙里往上攀,才真切嘗到這黃沙的“厲害”。腳剛踩實想發力向上,柔軟的沙粒就順著腳踝往下跌陷,像有股勁兒故意拽著人往下沉。每一步耗的力氣,約莫是平地上的三倍還不止。明明沒挪幾步,小腿就已經發沉發酸,連膝蓋都跟著發緊。
當快步行至半山腰時,卻感覺異常疲憊,這才猛然記起,敦煌的海拔足有3600米,高海拔本就耗力,再加上流沙的“阻力”,難怪會這么累。
歇了半會兒,便轉到供游人行走的步道上,沿著“軟梯”隨著人群一步一步往上挪。走了許久,終于登上了鳴沙山。而月牙泉就在腳下,遠遠望去,真的像一彎月牙,靜靜躺在沙丘之間。
坐在山頂,敦煌就在不遠處。想知道千年前的古人,是不是也曾坐在這里,賞日落、望城郭、思遠鄉。

夜色降臨,鳴沙山舉行了一場露天演唱會,山上坐滿了數千名游客,歌詞字幕映在對面山腰,數千人點歌合唱、尖叫。此時,一首歌,也許對應著一個人、一段記憶、一座城市、一個永遠無法回頭的過往,像青甘大環線的旅程,一去不回頭。

其間,隱約看到,月牙泉上方的沙丘上有微弱燈光,猜測之后園方要用無人機整活了,果不其然,無人機群,在空中不斷變換著各色圖案,當無人機群組成九層樓圖案時,在那么一瞬間,有一種歷史與現在科技交融的感覺,今日的中國,已經騰飛,不會再讓當年莫高窟悲劇重演。

雖在旅途奔波,仍第一時間完整回看了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閱兵式。
當陸戰之王99B的履帶碾過視野,100中型坦克與支援戰車的透著科技鋒芒駛入畫面;當艦載激光武器的微光藏著“零延遲”防御的底氣,無人作戰家族列技術已將對手遠遠拋在身后,鷹擊反艦導彈的閃光著深藍決心;再到殲-20劃破長空、運-20B撐起戰略投送的羽翼,防空導彈織就多重天網、洲際導彈立起大國柱石……每一幕都讓人心潮澎湃。
兒時身懷軍迷體質,總擔心這輩子或許都難見中國航母的身影。如今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早已三艦入列,深藍之上,中國航跡已越走越遠。
今日中國,早已不是昔日需在烽火中掙扎的模樣。它有底氣讓“陸戰鐵拳”堅不可摧,有能力讓“海空利劍”護佑疆土,更有實力把一代人“不敢想”的愿景,變成了眼前觸手可及的盛世。
DAY4
瓜州風塔逐風立
張掖丹霞繪彩卷
第4天一早,離開敦煌,沿柳格高速,奔向“四郡”之一的張掖。
在大地之子短暫停留后,繼續向前,過了幾十分鐘,清晰可見遠方,風機林立,多到數不清。



瓜州縣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瓜果產區,尤其以“瓜州蜜瓜”(如黃河蜜瓜、白蘭瓜)聞名,被授予“中國蜜瓜之鄉”稱號,蜜瓜種植面積超10萬畝,年產量達20萬噸,成為當地支柱產業之一。
而如今,瓜州的另一個名頭則是“全國風電裝機第一縣”,之所以得此殊榮,是因為截至2025年7月,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已建成風電項目60個(風電場55個),總裝機容量達12.1GW,安裝各類型風電機組5480臺,憑一己之力貢獻了甘肅省風電總裝機量的37.6%。

圖說:瓜洲周邊,皆為風電場(百度地圖)
瓜州風電場主要集中在縣域北部和東部的戈壁地帶,形成了北大橋、安北、柳園、橋灣、小宛五大核心片區,以及西湖、東澗泉等新興開發區域。這些區域均位于“河西走廊”東西風通道上,年均風速超過7.5m/s,風能資源豐富且穩定。這些風電場由華能、華電、大唐等5大發電集團及金風、協合等42家新能源企業投資建設,覆蓋了從單機容量1.5MW到8.34MW的多種機型。


有信息顯示,瓜州風電場2025年計劃新增風電裝機1.65GW,包括綠電園示范區0.2GW等,預計2026年投運。

從瓜州縣經過,行駛了50公里,仍能看到風機,頭一次見到這么巨大的風電場集群。
突然,兩座光熱吸熱塔進入到視線。
這個坐落在東澗泉新能源基地的熔鹽塔式光熱電站,是三峽恒基能脈瓜州700MW“光熱儲能+”項目的組成部分。也是全球首個“雙塔一機”光熱儲能與風光協同的多能互補示范工程,由三峽集團與恒基能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資開發,總投資49.3億元。
該項目融合100MW光熱發電、200MW光伏發電和400MW風力發電,通過光熱儲能的調峰作用,將波動性電源轉化為穩定電力輸出,年發電量達18億kW·h。
雙塔一機熔鹽塔式技術項目首創“雙塔一機”設計,配置兩座200米高吸熱塔和一套100MW汽輪發電機組,通過雙鏡場協同運行,鏡場效率較傳統單塔提升24%。聚光集熱系統采用26954面高效定日鏡(反射率94%),總采光面積80萬平方米,可將熔鹽加熱至565℃并存儲于高、低溫儲罐中,實現6小時連續發電。
多能互補協同運行光熱電站作為“壓艙石”電源,通過儲能系統平抑風電、光伏的波動性,使組合電源出力波動控制在±5%以內,棄風棄光率降低至5%以下。這種模式有效提升電力系統穩定性,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網提供解決方案。



圖說:三峽恒基能脈瓜州700MW“光熱儲能+”項目(百度地圖)
經連霍高速再向前行駛,不多時就到了瓜州橋灣風電場,此時距離瓜州縣城已經90公里左右,公路由東西走向,變為南北走向,向玉門市進發。

圖說:瓜州橋灣風電場(百度地圖)
玉門市,與瓜州同屬縣級市,均由酒泉代管,也是一個風電大縣。
在玉門市周邊,各風電場正在緊鑼密鼓地在進行著建設工作。


圖說:玉門市附近,風電場遍布(百度地圖)
經過玉門,不多時便進入了嘉峪關地界。與瓜州、玉門不同的是,這里的新能源電站以光伏為主。
在嘉峪關嘉西光伏產業園內,一塊塊光伏組件組成一片片光伏幾何形狀的電站陣列,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直角梯形、多邊形。

圖說:嘉西光伏產業園(百度地圖)
嘉西光伏產業園是甘肅重點打造的大型光伏基地,規劃總裝機容量達4GW。截至2024年,已建成并網光伏發電項目總裝機容量超1900MW(部分報道達2004MW),且仍有大批在建、擬建項目。

值得重點關注的是,當前在建的嘉峪關AI算力中心產業園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頗具標桿意義。這是國內首個將大規模新能源發電、儲能系統與AI算力中心深度耦合的創新型“零碳算力園區”示范項目。項目選址嘉峪關市新城鎮野麻灣村,總投資約63億元,占地面積達10平方公里,體量與定位均屬行業前沿。
具體建設規模涵蓋四大核心板塊:
電源側:布局980MW光伏(含250MW林光互補項目)與187.5MW風電;
儲能側:配套1GW/4GWh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
負荷側:建設260MWAI算力中心(規劃約2.6萬個標準機柜,能源使用效率PUE≤1.2);
電網側:則同步建設配套升壓站與靜止調相機等保障設施。項目建成后,年發電量約22億千瓦時,可覆蓋算力中心85%的電力需求;創新采用“孤網運行+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通過智能調度平臺實現園區電力自平衡,棄光率可嚴格控制在5%以下。
2025年2月獲甘肅省能源局核準,3月啟動EPC總承包招標,4月確定中標單位;截至2025年9月,正處于初步設計階段,計劃2025年四季度開工建設,2027年四季度實現全容量投運。
項目技術亮點尤為突出:一是采用“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林光互補模式,既提升土地綜合利用率,又通過植被調節優化發電環境;二是算力中心應用浸沒式液冷技術,相比傳統風冷大幅降低運行能耗;三是配置靜止調相機并搭配動態智能控制策略,為孤網運行的穩定性提供核心保障。
作為甘肅省“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該項目的價值遠超示范本身。不僅成功驗證“高比例新能源+孤網運行”技術路線的可行性,為西部沙戈荒地區零碳算力園區建設提供可復制的范本;還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新增產值超200億元,助力嘉峪關從傳統“鋼鐵之城”向新興“算力之城”轉型;更成為“東數西算”工程與“雙碳”目標深度融合的標志性項目。
駛過嘉峪關,便進入酒泉市境內。沿途恰好經過酒泉市肅州區東洞灘光伏產業園。作為酒泉市規劃規模較大的光伏產業集聚地,這里已吸引眾多新能源企業入駐,初步形成了上下游聯動的產業集群效應,是當地光伏產業發展的重要承載區。

圖說:酒泉市東洞灘光伏產業園(百度地圖)
至2024年底,肅州區累計建成集中式并網光伏電站32個,裝機容量將達到1.33GW,躋身“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示范基地”行列,年發電量達21億kW·h以上。

當天下午,汽車緩緩駛入張掖七彩丹霞景區,抵達這片被譽為“大自然調色盤”的神奇土地。陽光斜照,人聲鼎沸,乘坐景區公交深入其中,每一個轉彎都仿佛揭開了一道地質畫卷的新篇章。沿途,連綿起伏的山巒呈現出令人驚嘆的色彩盛宴,一道道紅、黃、綠、青、藍、紫的巖石紋路交織如天然水墨畫,像古老的壁畫,更像一幅肆意揮灑的抽象畫,鋪展在眼前,展現出丹霞地貌的獨特魅力與無盡變幻。
矗立在觀景臺上,不同角度望去,便會發現不同的驚喜,有的山峰如金字塔般雄偉,有的則如絲綢般柔美。

欣賞完美景,已經日落,汽車駛往張掖酒店,結束了第4天的行程。
###未完待續##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