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為新能源電價改革“元年”,行業格局與邏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半年“531”節點引發行業激烈搶裝潮,非理性擴張后,多地新光伏項目隨即陷入投資停擺的困境,行業陷入沉寂。
下半年政策端密集發力,9月更堪稱光伏政策月,消納保障、電網配套等領域的重磅政策相繼發布,各地136號文接連出臺,僅9月就有18省發布承接文件;與此同時,“力爭實現3.6億千瓦風電光伏總裝機”的遠期目標明確,為行業注入長期信心。

政策暖意與市場現實的碰撞,行業矛盾與復雜性愈發凸顯。正因如此,光伏寒冬或許將呈現更長的調整周期。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密集政策的持續加持下,行業正逐步具備觸底反彈的條件,一個全新的發展周期已在醞釀之中。
就近消納,創造新的市場空間
當前光伏電站已告別“政策紅利驅動”的“香餑餑”時代,棄風棄光現象再度抬頭。此時,負荷的穩定性、可及性與溢價能力,已成為決定新能源項目收益的核心標尺。
從政策端看,行業導向清晰變化:新能源開發不再是孤立的發電項目,而需要與電力系統等多元融合,向集成應用方面升級。
綠電直連是典型代表。其核心是新能源發電“點對點”直供用戶,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損耗,也為電價談判提供更大空間。
各省正在陸續推出相關政策文件,體現出負荷優先的導向。江蘇省2月最先開始試點,覆蓋常州、蘇州、鹽城三市,由電網企業統一規劃建設綠電專線連接新能源電池企業,企業名單中包括寧德時代、阿特斯等;云南重點支持綠色鋁、硅光伏、新能源項目直連;河北省優先支持算力、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等。
青海、陜西、山東、寧夏等省(區)也相繼發布綠電直連政策,具體如下:

目前相關政策還不夠明晰,以及經濟層面及技術層面等存在問題,具體細則需要很大篇幅討論,在這里不做過多展開。可以肯定的是,綠電直連試點項目正在推進,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9月發布的政策中還重點提到了零碳交通。光伏+交通作為光伏融合的熱門領域之一,其已超越單一項目建設,指向光儲充用綜合能源系統升級。包括能源央企,交通企業等多方在推進,如國家能源集團截至今年5月底已成功投運大同、豐城、方家莊、織金、開遠等五個換電重卡項目,累計售出綠電4024萬千瓦時。這種模式將綠電直接用于交通領域,實現就地消納,解決分布式光伏上網不穩定、消納難的問題。
對于大基地而言,未來會更加注重其與周邊產業的融合、與生態保護的結合以及對電網的支撐能力,實現效益疊加。
例如,內蒙古首個跨盟市合作保障性新能源項目即阿電入烏區域互濟新能源項目,通過與烏海市企業簽訂綠電中長期協議,既滿足當地企業需求,也為阿拉善新能源消納開辟新通道。
以綠電制氫氨醇為代表的多能轉換技術應用也是就近消納的重點方向。以新能源發電—電解水制氫—氫能合成氨產業一體化模式,實現新能源就地消納和資源綜合利用,遠景科技集團在赤峰打造的全球規模最大的綠色氫氨項目就是典型案例。
本質上,新能源投資邏輯從“跟著資源走”到“盯著負荷找”的轉變,并非政策驅動的臨時調整,而是行業從規模擴張期進入質量競爭期的必然選擇。不過,上述消納方式要真正起效并批量應用仍需時間,其進程將直接取決于技術的發展與完善。
價格引導,挽救過度內卷的局面
在光伏電站收益邏輯轉變的同時,上游“反內卷”也在加速推進。當前,價格引導是行業緩解過度內卷的重要手段,而判斷行業價格觸底反彈的核心信號,需聚焦硅料環節。
畢竟硅料環節主導光伏產業鏈利潤格局。

政策推動下,9月光伏產業鏈價格延續反彈態勢,成為2022年降價潮后最強單季表現,三季度平均漲幅近35%,且漲價動能主要集中在上游環節。

硅料:
供需格局迎實質性改善契機
截至9月底,致密料交易均價達到51元/kg,單月上漲10.9%,年內漲幅達到30.8%;顆粒硅均價為49元/kg,單月漲幅6.5%,年內漲幅達到36.1%。
其漲價邏輯源于法規與協定約束下生產商的主動調價,但需注意,當前簽單量仍處低位,庫存壓力未緩解,后續行業或有進一步動作。
《硅多晶和鍺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等國家標準于9月16日公開征求意見,并計劃在發布12個月后實施。硅業分會預測稱,隨著該標準的實施,完成有序調整后的硅料產能預計將與已建成的裝置產能相比減少31.4%,能夠推動硅料供需格局實質性改善。
硅料環節的產能整合方案正在暗中推進。協鑫近期最大的一個募資動作即募集54.46億港元,部分資金預計將投入到供給側改革儲備資金中,推進產能結構性整合。10月10日,其海外資本的23.34億港元首批款項已到賬。
硅片:
三季度反彈幅度顯著
N型182-183.75mm尺寸硅片目前交易均價為1.35元/片,單月上漲8%,年內上漲28.6%;
182*210mm尺寸N型硅片均價為1.4元/片,年內累計上漲25%;N型210mm交易均價上漲至1.7元/片,單月上漲6.3%,年內累計漲幅達到21.4%。硅片在二季度大幅下跌27.7%,三季度上漲40.1%。
電池片:
上游傳導驅動漲價,下游觀望抑制成交
三種電池片規格價格分別單月上漲8.5%、1.8%、6.9%。總體看,電池片環節一季度上漲12.4%,二季度下跌21.4%,三季度上漲22.5%。
其漲價主要受上游成本傳導帶動,但因下游組件大廠多持觀望態度,近期成交量偏低。
組件:
漲不動
9月TOPCon組件交易均價小幅上漲0.43%,漲至0.693元/W。HJT組件交易均價無變化。
在投資光伏電站成為負擔的情況下,組件如今的處境可想而知,也給行業反內卷落實力度蒙上一層不確定性。
9月,市場傳出某企業因低價競標等問題被全環節踢出自律公約,相關公司緊急發布澄清公告。
此前專利戰激烈的隆基綠能與晶科能源,也于9月發布聯合聲明達成專利訴訟和解。龍頭企業的“握手言和”,既體現了知識產權保護的行業共識,也釋放出以技術助力行業洗牌、緩解內卷的明確信號。整體來看,光伏行業“反內卷”策略正逐步落地見效。
撕掉出海底線,減少海外“內卷式”競爭
在國內產業鏈“反內卷”推進的同時,海外市場的“內卷式”競爭或許也將迎來關鍵調控。
十年前,出口退稅曾挽救初興的中國光伏產業;如今,中國光伏已在全球市場占據絕對話語權,不需依靠退稅來獲得海外市場競爭力,更不能一味補貼海外市場。
所謂出口退稅,本質是退還商品國內繳納的間接稅,卻一度成為部分企業低價競銷的底線,理論上已經虧錢了,就靠13%的退稅維持,這也是產能無法出清的原因之一。
2024年11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明確,將光伏、電池、銅鋁等出口退稅率由13%下調至9%。這被行業解讀為“去產能”的關鍵舉措。

根據業內分析師測算的數據,退稅率從13%降到9%,在產業鏈均面臨虧損的窘境下,只能由下游承擔,若按照出口組件價格0.75元/w計算,則價格需要提升0.02-0.03元/w才能進行對沖。
這種沖擊正是政策調控的目標之一:通過退稅減少倒逼價格回升,遏制“內卷式”出口。一方面,直接淘汰“及格線以下”的低效廠商,加速落后產能退出或向海外轉移;另一方面,倒逼企業加大降本研發投入,推動新技術快速落地產線。
今年7月初,市場有傳言將光伏電池、組件出口退稅率將從9%下調至0%,引發大家對光伏市場前景的擔憂。
彼時,SMM調研一線企業了解,組件出口退稅取消相關事宜進入暫停期,正式通知尚未官方公告,預期可能在今年10月到明年1年會有結果。
近期來自伍德麥肯茲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從2025年第四季度開始,全球光伏及儲能設備采購成本預計上漲約9%。中國取消光伏組件、儲能系統13%的增值稅出口退稅,這一政策調整將通過供應鏈傳導至全球市場。


來源:伍德麥肯茲官網,翻譯器翻譯
目前尚未有官方消息加以證實,但無論是逼迫企業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還是避免再次陷入反傾銷反補貼旋渦,讓中國真正受益,取消出口退稅已成必然。
對中國企業而言,出口成本增加、利潤空間壓縮將加速行業洗牌,挑戰與機遇并存;對全球市場而言,這標志著光伏超低價運行時代將終結,海內外開發商“白菜價”采購的日子一去不返。
那么,光伏產業鏈的矛盾究竟是激化還是緩解?
制造端因成本上升產生的漲價需求,與電站端壓縮設備造價的訴求形成博弈,這種對抗短期內難以化解。
從政策導向及長期看,資本市場逐利、地方政府補貼催生的光伏泡沫,正在“反內卷”組合拳中逐步消散,市場份額將向技術強、成本控制優的頭部企業集中。
光伏行業或將觸底反彈。
當行業完成結構性修正,“剩者為王”的格局形成后,存活企業將擁有更強的產品定價權,獲得合理利潤反哺研發與品牌建設,最終推動光伏產業真正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這既是一場殘酷的淘汰賽,也是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