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金融機構投資光伏產業提供評估、監管、交易、金融創新等解決方案
7月24日,中國領先的第三方光伏電站數據運營商——暉保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暉保智能”)在上海宣布,國內第一個“能源互聯金融平臺”正式對外開放,這是該公司擬于8月底正式推出的能源新生態平臺——“微能云”的核心業務及重要分支。
暉保智能2015年1月開始籌備 “微能云”新生態平臺,旨在通過互聯網思維突破傳統模式的創新性思維,打造太陽能電站新型線上產業鏈合作互動模式。該模式形成了集光伏電站開發、設計、建設、運維、監測、質檢、并網和金融化等各個環節為一體的閉環操作,推動各類光伏電站在不同階段中規模化發展和市場資源整合。
暉保智能總經理徐天表示,“我們基于第三方光伏電站大數據,將在8月底正式推出中國首個能源全產業鏈互聯閉環操作的‘微能云’的平臺。而作為其重要業務之一的互聯金融平臺,我們將它打造成為一個能讓人人安心擁有陽光能源的金融云平臺,同時也是能讓金融機構安心投資、便捷使用的資產管理和風控云平臺”。
“微能云”中的“能源互聯金融平臺”將為大型光伏電站,分布式電站,以及家庭屋頂電站提供遠程數據監控、電站預警、運維指導和管理,同時基于大數據技術支撐,為包括銀行,信托,基金,保險等在內的金融機構提供資產管理、資產評級、風險評估和風險管控等技術服務。通過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數據支持,增強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進而為光伏電站的投融資、交易流轉服務,搭建產業與金融的對接之橋。
該平臺不但為金融機構投資光伏電站提供資產評估、數據監測,交易流轉,還支持金融機構開展一系列的金融產品創新。7月18日,招商銀行就已經與暉保智能已經簽署了合作協議,成為入駐該平臺的首家金融機構。
徐天認為,“光伏是資金密集的行業,金融屬性非常明顯。它的現金流可預測,投資金額是固定的,投資回報率也是可預期的。但是,金融的甘霖一直沒有真正的灌溉到光伏發電行業中來,究其原因,在于金融與光伏產業的對接遲遲找不到落腳點。暉保智能利用自身的大數據優勢,建成的國內首個能源互聯金融平臺,打破了金融與光伏行業對接的僵局。”
融資前:全面審慎的項目評估
大型光伏電站往往地處偏遠,金融從業者對于光伏領域的專業知識還有待提升。目前,機構對于光伏電站主要依賴于金融人員進行的早期理論性靜態資產評估和預測,得出資產收益預期。然而光伏電站有20-25年的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會發生組件的老化和失效,甚至各種自然災害,這對真實收益率都有很大影響。因此,金融機構迫切需要大數據和智能化的方式,對所要投資的光伏電站進行專業的投資分析。
通過“能源互聯金融平臺”可對每個電站大量數據做到專業化管理,為金融機構和電站運營商都可提供資產管理風險管控,這些數據會包括電站設計、施工、運行、維護、投融資及交易等的各個環節出現的數據。對于已建成電站,該平臺可實時提供電站的質量和運行狀況,對電站進行實時監測監控,評估經營情況并預估部分潛在風險。預估風險可包括今后某一段時間內,電站是不是會發生電器短路的風險,組件是不是會發生衰退等等。
徐天介紹,“把電力系統數據的復雜專業化做到極度的簡單可視化,是暉保智能一直在追求的方向。通過金融的杠桿倒逼光伏行業優勝劣汰,可以推進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經過對需要進行金融化的電站進行一段時間的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客觀、準確地反映電站的資產價值和效益走勢,讓資本機構更有效鑒別電站,保障優質電站項目優先獲得資本支持。”
融資后:數據監測與交易流轉
當金融機構將資金投向電站項目后,后續管理、監控也非常重要。暉保智能認為,現實的難點在于金融機構的人員很難對偏遠地區的電站項目頻繁查看,即使身臨電站現場,面對浩如煙海的“藍色海洋”給出投資風險上的定性結論,金融專業人員往往難辨真偽。
金融機構通過“能源互聯金融平臺”,可實時掌握電站的發電情況,而且還能與當地的氣象條件進行實時對比,以及相同氣象條件下的同類電站的效率的實時對比,系統自動根據數據為這些電站的效率進行排序和打分評價。該平臺是一個開放性的交易平臺,在提供電站項目的市場估價和風險定價的基礎上,同時支持項目的流轉、并購等交易行為。
可以說,暉保智能的“能源互聯金融平臺”是為光伏電站資產金融化量身定制的標準化、體系化產品,它把各種龐雜、海量甚至是無序的數字,經由大數據技術的分析挖掘和校核,將電站資產的一切都變得簡單、公正、透明和風險可視化。這也就是“互聯網+大數據”的魅力,未來還能支持電站資產的證券化、P2P,讓個人投資者也能參與電站建設,分享收益。
支持金融創新,電站成銀行的“香餑餑”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在新常態下挑戰巨大。面對貸款下降、資產下降的嚴峻現實,扶持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尤為迫切。光伏產業受到國家政策的積極扶持,可以成為金融機構新的業務增長點。金融機構也可借助光伏產業,進行一系列的金融創新,如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P2P、眾籌、兼并收購等等。因此,金融機構只有通過與具有第三方屬性的技術創新型企業“聯姻”,才能造就出光伏發電項目強大的金融屬性基因。
徐天表示,光伏行業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的鼎力支持,而金融的有效介入需要第三方機構提供強大的技術服務和數據支持,暉保智能成功搭建的國內第一個能源互聯金融平臺,滿足了金融機構的內在需要。
他說,“只有真正靠數據說話的第三方企業,才能深刻體察當下產業深層次的痛點和危機,這也正是金融所需要但僅僅依靠金融本身卻無法洞悉得到的。因此,構建這樣的金融平臺,可大大降低金融機構介入光伏行業的風險,引導資金提高利用效率,形成良性循環,促使整體行業和金融生態健康發展。”
 
7月24日,中國領先的第三方光伏電站數據運營商——暉保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暉保智能”)在上海宣布,國內第一個“能源互聯金融平臺”正式對外開放,這是該公司擬于8月底正式推出的能源新生態平臺——“微能云”的核心業務及重要分支。
暉保智能2015年1月開始籌備 “微能云”新生態平臺,旨在通過互聯網思維突破傳統模式的創新性思維,打造太陽能電站新型線上產業鏈合作互動模式。該模式形成了集光伏電站開發、設計、建設、運維、監測、質檢、并網和金融化等各個環節為一體的閉環操作,推動各類光伏電站在不同階段中規模化發展和市場資源整合。
暉保智能總經理徐天表示,“我們基于第三方光伏電站大數據,將在8月底正式推出中國首個能源全產業鏈互聯閉環操作的‘微能云’的平臺。而作為其重要業務之一的互聯金融平臺,我們將它打造成為一個能讓人人安心擁有陽光能源的金融云平臺,同時也是能讓金融機構安心投資、便捷使用的資產管理和風控云平臺”。
“微能云”中的“能源互聯金融平臺”將為大型光伏電站,分布式電站,以及家庭屋頂電站提供遠程數據監控、電站預警、運維指導和管理,同時基于大數據技術支撐,為包括銀行,信托,基金,保險等在內的金融機構提供資產管理、資產評級、風險評估和風險管控等技術服務。通過獨立、客觀的第三方數據支持,增強金融機構的風控能力,進而為光伏電站的投融資、交易流轉服務,搭建產業與金融的對接之橋。
該平臺不但為金融機構投資光伏電站提供資產評估、數據監測,交易流轉,還支持金融機構開展一系列的金融產品創新。7月18日,招商銀行就已經與暉保智能已經簽署了合作協議,成為入駐該平臺的首家金融機構。
徐天認為,“光伏是資金密集的行業,金融屬性非常明顯。它的現金流可預測,投資金額是固定的,投資回報率也是可預期的。但是,金融的甘霖一直沒有真正的灌溉到光伏發電行業中來,究其原因,在于金融與光伏產業的對接遲遲找不到落腳點。暉保智能利用自身的大數據優勢,建成的國內首個能源互聯金融平臺,打破了金融與光伏行業對接的僵局。”
融資前:全面審慎的項目評估
大型光伏電站往往地處偏遠,金融從業者對于光伏領域的專業知識還有待提升。目前,機構對于光伏電站主要依賴于金融人員進行的早期理論性靜態資產評估和預測,得出資產收益預期。然而光伏電站有20-25年的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會發生組件的老化和失效,甚至各種自然災害,這對真實收益率都有很大影響。因此,金融機構迫切需要大數據和智能化的方式,對所要投資的光伏電站進行專業的投資分析。
通過“能源互聯金融平臺”可對每個電站大量數據做到專業化管理,為金融機構和電站運營商都可提供資產管理風險管控,這些數據會包括電站設計、施工、運行、維護、投融資及交易等的各個環節出現的數據。對于已建成電站,該平臺可實時提供電站的質量和運行狀況,對電站進行實時監測監控,評估經營情況并預估部分潛在風險。預估風險可包括今后某一段時間內,電站是不是會發生電器短路的風險,組件是不是會發生衰退等等。
徐天介紹,“把電力系統數據的復雜專業化做到極度的簡單可視化,是暉保智能一直在追求的方向。通過金融的杠桿倒逼光伏行業優勝劣汰,可以推進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經過對需要進行金融化的電站進行一段時間的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客觀、準確地反映電站的資產價值和效益走勢,讓資本機構更有效鑒別電站,保障優質電站項目優先獲得資本支持。”
融資后:數據監測與交易流轉
當金融機構將資金投向電站項目后,后續管理、監控也非常重要。暉保智能認為,現實的難點在于金融機構的人員很難對偏遠地區的電站項目頻繁查看,即使身臨電站現場,面對浩如煙海的“藍色海洋”給出投資風險上的定性結論,金融專業人員往往難辨真偽。
金融機構通過“能源互聯金融平臺”,可實時掌握電站的發電情況,而且還能與當地的氣象條件進行實時對比,以及相同氣象條件下的同類電站的效率的實時對比,系統自動根據數據為這些電站的效率進行排序和打分評價。該平臺是一個開放性的交易平臺,在提供電站項目的市場估價和風險定價的基礎上,同時支持項目的流轉、并購等交易行為。
可以說,暉保智能的“能源互聯金融平臺”是為光伏電站資產金融化量身定制的標準化、體系化產品,它把各種龐雜、海量甚至是無序的數字,經由大數據技術的分析挖掘和校核,將電站資產的一切都變得簡單、公正、透明和風險可視化。這也就是“互聯網+大數據”的魅力,未來還能支持電站資產的證券化、P2P,讓個人投資者也能參與電站建設,分享收益。
支持金融創新,電站成銀行的“香餑餑”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在新常態下挑戰巨大。面對貸款下降、資產下降的嚴峻現實,扶持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尤為迫切。光伏產業受到國家政策的積極扶持,可以成為金融機構新的業務增長點。金融機構也可借助光伏產業,進行一系列的金融創新,如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P2P、眾籌、兼并收購等等。因此,金融機構只有通過與具有第三方屬性的技術創新型企業“聯姻”,才能造就出光伏發電項目強大的金融屬性基因。
徐天表示,光伏行業健康發展離不開金融的鼎力支持,而金融的有效介入需要第三方機構提供強大的技術服務和數據支持,暉保智能成功搭建的國內第一個能源互聯金融平臺,滿足了金融機構的內在需要。
他說,“只有真正靠數據說話的第三方企業,才能深刻體察當下產業深層次的痛點和危機,這也正是金融所需要但僅僅依靠金融本身卻無法洞悉得到的。因此,構建這樣的金融平臺,可大大降低金融機構介入光伏行業的風險,引導資金提高利用效率,形成良性循環,促使整體行業和金融生態健康發展。”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