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以列入全國新能源示范城市為契機,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近年來大力推進生態光伏園區建設,依托全州豐富的水電、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清潔能源資源,重點發展互補型、轉化型、鏈條型能源產業,成為我省生態型新能源發展的典范……
經過五年的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新型清潔能源產業已成為全州的優勢產業,產業規模居我省前列。
以園區為依托
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新優勢
生態型新能源正在占領未來的能源舞臺,勢必開啟新的未來和時代。因此,海南州堅持綠色發展,甘做生態紅線的守護者、物探能源開發者、持續發展推動者,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發展方面,以生態光伏園區為依托,致力打造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
海南州生態太陽能發電園區位于共和縣的塔拉灘,近三年來,海南州先后投資2.84億元,防風林帶134公里,栽植各類苗木220萬株,建成了59.9公里的園區柏油交通路網,園區建設初具樣貌,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光伏產業既是我州的新興產業、又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因此,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對優化提升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融入海南州太陽能生態發電園區、實現海南經濟社會在新的起點上更好更快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南州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相關工作人員說道。
近年來,光伏產業投資持續攀升,呈現出投資增勢強勁的良好態勢,成為拉動該州屬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重要牽引,據了解,園區自2012年開發建設以來,累計完成投資322.5億元,僅2015年光伏產業投資完成121.71億元,增長47.92%,占全部投資的54.8%,拉動投資增長20.5個百分點。
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先后引進40家企業入駐海南州太陽能生態發電園區。目前,園區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累計達到3225兆瓦(含水光互補850兆瓦),累計投資達到322.5億元(包括2015年在建85億元),建成并網裝機達到2495兆瓦,其中850兆瓦水光互補發電項目已成為世界單體規模最大電站,2015年全年光伏發電總量為32.35億千瓦時。
企業協同創新
共筑綠色生態環境
“企業發展的同時,也一定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為此,我們將光伏板下的立柱支架提高到1.2米以上,這樣更利于植被的恢復,既環保又沒有污染。”青海蓓翔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的經理逯啟庭告訴記者。
如今,每逢春夏季節在青海蓓翔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的光伏電廠里都可以看到光伏板下成片的綠地,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也成為海南州重要的工業旅游景點,海南州已經將土地沙化劣勢資源轉化為光伏產業與畜牧業相結合的優勢資源。據了解,青海蓓翔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在已有85兆瓦光伏電站中種植優質牧草(紫花苜蓿),太陽能支架基礎高度高于常規支架基礎,足夠較小體型牲畜的放牧。
正是通過采用1.2米高度的支架,種植牧草的方式,大力發展光伏電站與養殖業相結合的現代綠色產業,實現了將太陽能產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畜牧業發展緊密耦合,積極探索土地及草場資源的綜合性開發、保護、利用的立體發展模式,建成光伏電站—生態畜牧業示范基地,這在海南州乃至青海省、全國在發展光伏能源、保護草地生態和發展生態畜牧業上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創造出更大的社會效益,成為海南州的一大亮點。
“現在咱們看到的這是電站一期工程的一區,剛過來的時候,這里真的是地廣人稀,很多地方都是不長草的沙地、土地,之所以現在這里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光伏電板安裝后有益于降低風速,降低了蒸發量,有利于這里植被的恢復和生長,有的電板周邊的草能長到7、80公分……”黃河水電公司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的項目經理李炬告訴記者。
據了解,黃河公司成立以來,累計完成發電量3800億千瓦時,成為國家電投的骨干產業集群。自2014年首期320兆瓦并網發電至今,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共發電約22億千瓦時。而今,光伏電站都建設在風沙裹挾的荒漠化土地之上,黃河公司積極促進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開展大型光伏生態產業發展研究,種植披堿草、固沙草、針茅等荒漠化草原植被,使子陣區的風速減小了50%以上,蒸發量減少了30%以上。
目前,黃河公司清潔能源在總裝機規模占比高達91%,按照水電與新能源電站年發電量379.12億千瓦時計算,每年可替代標準煤136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6萬噸、二氧化硫99.7萬噸。同時,隨著黃河上游梯級水電站相繼蓄水,使龍青河段增加600平方公里的濕地面積,保護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梯級水庫的聯合調節,減少了下游防洪防凌壓力,為實現黃河連續不斷流和沿黃工農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統一規劃科學引導
光伏產業貢獻率穩步提升
近年來,海南州把開發新型清潔能源作為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實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依托豐富的光能資源,以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為契機,以實驗探索和帶動發展并重為策略,在優先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全力推進生態發電園區建設,開創了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新局面。
為集約高效利用荒漠化、半荒漠化建設用地和低效建設用地,科學化、規模化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按照“保護資源、統一規劃、綜合平衡、合理開發”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光伏產業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開發布局和建設重點。
2014年,隨著園區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海南州太陽能生態發電園區開發建設規劃:新增規劃面積221平方公里,新增裝機容量7300兆瓦,目前園區規劃占地總面積達到298.9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12年至2020年,總裝機容量達到1萬兆瓦,為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生態發電園。
同時,海南州堅持“一定要生態保護優先,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精神力爭將海南州太陽能生態發電園區打造成一片綠洲。
一方面嚴把光伏企業設備、技術關,規定光伏企業在作業設計、設備購置、建筑安裝等技術層面必須符合海南州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產業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切實把加強發電園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作為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吸引力的基本條件和促進園區太陽能發電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在加快推進園區道路、水利配套工程建設的同時,注重園區綠化和植被恢復工作,確保了園區生態治理工作有序推進。
此外,光伏產業對地區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穩步提升,2014年光伏發電業拉動全部工業增長個22.65百分點,對全部工業的貢獻率139.8%;2015年規模以上光伏發電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48%,占全部工業的31.3%,拉動全部工業增長11.1個百分點,對全部工業的貢獻率101.2%。
同時,海南州一方面強化生態治理,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園區電網輸送能力建設。據了解,為進一步增強地區網架輸送能力,保障企業實現更大投資收益,2012年以來,先后建成330千伏匯明變1座,安裝360兆伏安主變4臺,總投資12.5億元的共塔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投資1.9億元共塔330KV匯集站,并已于2015年7月開工建設,到年底全面建成投運。在保證系統穩定的前提下,目前海南州生態發電園區梯級班月線的最大送出電力容量為1400兆瓦,共塔750千伏變電站建成后,從日月山-共塔的兩條單回750千伏線路可送出的電力容量為5760兆瓦。
如今,作為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我省深入貫徹習總書記關于青海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將生態保護第一作為立省之要,與此同步,海南州將著力培育新型清潔能源產業作為“十三五”發展的三大重點產業之一,這必將為我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奮力開辟新境界……
經過五年的快速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新型清潔能源產業已成為全州的優勢產業,產業規模居我省前列。
以園區為依托
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新優勢
生態型新能源正在占領未來的能源舞臺,勢必開啟新的未來和時代。因此,海南州堅持綠色發展,甘做生態紅線的守護者、物探能源開發者、持續發展推動者,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發展方面,以生態光伏園區為依托,致力打造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
海南州生態太陽能發電園區位于共和縣的塔拉灘,近三年來,海南州先后投資2.84億元,防風林帶134公里,栽植各類苗木220萬株,建成了59.9公里的園區柏油交通路網,園區建設初具樣貌,生態環境和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光伏產業既是我州的新興產業、又是極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因此,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對優化提升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融入海南州太陽能生態發電園區、實現海南經濟社會在新的起點上更好更快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南州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相關工作人員說道。
近年來,光伏產業投資持續攀升,呈現出投資增勢強勁的良好態勢,成為拉動該州屬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重要牽引,據了解,園區自2012年開發建設以來,累計完成投資322.5億元,僅2015年光伏產業投資完成121.71億元,增長47.92%,占全部投資的54.8%,拉動投資增長20.5個百分點。
同時,通過招商引資先后引進40家企業入駐海南州太陽能生態發電園區。目前,園區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累計達到3225兆瓦(含水光互補850兆瓦),累計投資達到322.5億元(包括2015年在建85億元),建成并網裝機達到2495兆瓦,其中850兆瓦水光互補發電項目已成為世界單體規模最大電站,2015年全年光伏發電總量為32.35億千瓦時。
企業協同創新
共筑綠色生態環境
“企業發展的同時,也一定要保護好生態環境。為此,我們將光伏板下的立柱支架提高到1.2米以上,這樣更利于植被的恢復,既環保又沒有污染。”青海蓓翔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的經理逯啟庭告訴記者。
如今,每逢春夏季節在青海蓓翔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的光伏電廠里都可以看到光伏板下成片的綠地,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也成為海南州重要的工業旅游景點,海南州已經將土地沙化劣勢資源轉化為光伏產業與畜牧業相結合的優勢資源。據了解,青海蓓翔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在已有85兆瓦光伏電站中種植優質牧草(紫花苜蓿),太陽能支架基礎高度高于常規支架基礎,足夠較小體型牲畜的放牧。
正是通過采用1.2米高度的支架,種植牧草的方式,大力發展光伏電站與養殖業相結合的現代綠色產業,實現了將太陽能產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畜牧業發展緊密耦合,積極探索土地及草場資源的綜合性開發、保護、利用的立體發展模式,建成光伏電站—生態畜牧業示范基地,這在海南州乃至青海省、全國在發展光伏能源、保護草地生態和發展生態畜牧業上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創造出更大的社會效益,成為海南州的一大亮點。
“現在咱們看到的這是電站一期工程的一區,剛過來的時候,這里真的是地廣人稀,很多地方都是不長草的沙地、土地,之所以現在這里的生態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很大程度的原因是,光伏電板安裝后有益于降低風速,降低了蒸發量,有利于這里植被的恢復和生長,有的電板周邊的草能長到7、80公分……”黃河水電公司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的項目經理李炬告訴記者。
據了解,黃河公司成立以來,累計完成發電量3800億千瓦時,成為國家電投的骨干產業集群。自2014年首期320兆瓦并網發電至今,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共發電約22億千瓦時。而今,光伏電站都建設在風沙裹挾的荒漠化土地之上,黃河公司積極促進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開展大型光伏生態產業發展研究,種植披堿草、固沙草、針茅等荒漠化草原植被,使子陣區的風速減小了50%以上,蒸發量減少了30%以上。
目前,黃河公司清潔能源在總裝機規模占比高達91%,按照水電與新能源電站年發電量379.12億千瓦時計算,每年可替代標準煤136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6萬噸、二氧化硫99.7萬噸。同時,隨著黃河上游梯級水電站相繼蓄水,使龍青河段增加600平方公里的濕地面積,保護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梯級水庫的聯合調節,減少了下游防洪防凌壓力,為實現黃河連續不斷流和沿黃工農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統一規劃科學引導
光伏產業貢獻率穩步提升
近年來,海南州把開發新型清潔能源作為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實力、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轉型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依托豐富的光能資源,以創建新能源示范城市為契機,以實驗探索和帶動發展并重為策略,在優先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全力推進生態發電園區建設,開創了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新局面。
為集約高效利用荒漠化、半荒漠化建設用地和低效建設用地,科學化、規模化開發利用太陽能資源,按照“保護資源、統一規劃、綜合平衡、合理開發”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了光伏產業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開發布局和建設重點。
2014年,隨著園區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海南州太陽能生態發電園區開發建設規劃:新增規劃面積221平方公里,新增裝機容量7300兆瓦,目前園區規劃占地總面積達到298.9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12年至2020年,總裝機容量達到1萬兆瓦,為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生態發電園。
同時,海南州堅持“一定要生態保護優先,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精神力爭將海南州太陽能生態發電園區打造成一片綠洲。
一方面嚴把光伏企業設備、技術關,規定光伏企業在作業設計、設備購置、建筑安裝等技術層面必須符合海南州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產業的硬性要求。另一方面,切實把加強發電園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作為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吸引力的基本條件和促進園區太陽能發電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在加快推進園區道路、水利配套工程建設的同時,注重園區綠化和植被恢復工作,確保了園區生態治理工作有序推進。
此外,光伏產業對地區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穩步提升,2014年光伏發電業拉動全部工業增長個22.65百分點,對全部工業的貢獻率139.8%;2015年規模以上光伏發電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48%,占全部工業的31.3%,拉動全部工業增長11.1個百分點,對全部工業的貢獻率101.2%。
同時,海南州一方面強化生態治理,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園區電網輸送能力建設。據了解,為進一步增強地區網架輸送能力,保障企業實現更大投資收益,2012年以來,先后建成330千伏匯明變1座,安裝360兆伏安主變4臺,總投資12.5億元的共塔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投資1.9億元共塔330KV匯集站,并已于2015年7月開工建設,到年底全面建成投運。在保證系統穩定的前提下,目前海南州生態發電園區梯級班月線的最大送出電力容量為1400兆瓦,共塔750千伏變電站建成后,從日月山-共塔的兩條單回750千伏線路可送出的電力容量為5760兆瓦。
如今,作為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我省深入貫徹習總書記關于青海生態保護的重要指示精神,將生態保護第一作為立省之要,與此同步,海南州將著力培育新型清潔能源產業作為“十三五”發展的三大重點產業之一,這必將為我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奮力開辟新境界……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