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間,最有看點的風電技術升級無疑在深遠海領域。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深海科技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方向,自然資源部亦明確提出“加快搶占深海等新興及未來產業制高點”。
在政策推動下,浙江、遼寧、廣東、廣西等省份已啟動深遠海海上風電項目的前期勘測與招標工作。這批項目有望在2027年進入大規模建設期,而適配深遠海的風電機組,也將在未來幾年從技術研發走向實際應用,開啟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
需求牽引下,央國企、整機商在漂浮式風機方面的布局動作已越發頻繁。
10月,金風科技與三峽集團聯合研發的GWH252-16-F漂浮式風電機組在廣西北海順利吊裝;明陽智能25、50MW漂浮式風機發布;東方電氣26MW級海上風電機組在山東東營測試基地并網;興藍風電W2Power浮式風電平臺在西班牙海域啟動試驗運行。

深遠海已成為企業技術競爭新錨點。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場“深遠海爭奪戰”中,整機商的布局思路正逐漸分道揚鑣。
今天,我們來好好復盤一下漂浮式風電的成長脈絡和整機商在這一領域的發展全態。
央國企攜手整機商,打響技術、成本攻堅戰
自漂浮式風電機組概念提出,其發展已歷經45年。
我國從2013年國家863計劃切入該領域研發。湘電風能(現興藍風電)牽頭“基于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海上風電機組局部浮力基礎研制”,金風科技牽頭“浮筒或半潛平臺式海上風電機組浮動基礎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但此后數年未有項目落地。
直至2021年,我國首個漂浮式風電示范項目正式落地,后續幾年項目接連推進,技術成熟度持續提升,目前已進入小批量示范應用階段。

作為風電與海洋工程技術深度融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海上風電產業鏈長、輻射廣、附加值高,能有效帶動鋼鐵、機械、海洋工程、船舶制造等產業協同發展。從當前深遠海發展格局看,項目開發及研制主要為油氣企業、能源央企及整機商,布局各有側重。

油氣企業:經驗復用與裝備突破
油氣企業為實現清潔能源電力供應積極探索深遠海風電,但在全球范圍內不算成功,五大國際石油公司中仍在堅持以新能源為戰略重心的僅有道達爾。
我國則以中海油為代表,其超大型海上鉆井平臺的項目管理經驗,在深遠海風電領域得以復用,并持續突破風機外的關鍵裝備。
今年2月,中海油新建的全球首座16MW深遠海張力腿浮式風電平臺開工;10月,其牽頭研制的國產大抓力拖曳錨(漂浮式風機基礎系泊核心裝備)通過工廠測試。
能源央企:“風電+”與產業鏈協同
能源央企偏好以“風電+”模式降低投資風險、提升收益,如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氫能、儲能融合,典型案例包括國能集團“國能共享號”、國家電投今年投運的“龍宮號”、大唐集團“盛唐一號”等。
同時,央企積極聯合產業鏈上下游挖掘技術,探索速度與其在海風方面的地位掛鉤,如三峽能源、華能等海風開發巨頭在深遠海布局上也處在領先地位。
·三峽能源先后攜手明陽、金風實現深遠海漂浮式風機的實裝,還與中國中車等企業簽約,繼續推進深遠海風電合作;
·中國華能聯合東方電氣研發的17MW超大直驅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于7月下線,計劃將在廣東陽江海域進行示范驗證。9月,華能遼寧還進行了35MW級風電機組試驗機位項目主體建筑工程施工總承包項目招標,為滿足深遠海風機測試需求做前期工作。
·國電投牽頭聯合中國海工、浙大、金風科技等院企共同攻關的“超大型深遠海漂浮式風電機組基礎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于2024年獲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批復立項。今年8月,國電投明確成立由由“國重”項目牽頭單位組建“浮體輕量化設計攻關專項工作組”。
·中國華電今年7月發出“綠動藍海”聯合行動倡議,與東方電機、中船科技、金風科技、巨力索具等20余家單位簽約,聚焦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
整機商:主動參與與聯合研制
明陽智能、中船海裝、金風、東方電氣等整機巨頭,或主動參與項目開發,或聯合投資商共同研制各類漂浮式樣機,合力推動技術進步。
當前,深遠海風電發展仍面臨高成本瓶頸,且離岸越遠成本越高,核心高成本環節集中在風機外的海工領域,如基礎與吊裝施工、電纜與輸電系統、運維檢修等。

“三峽引領號”和“海裝扶搖號”開發成本構成
目前來看,對于整機商來說最直接的降本路徑如下:
一是機組大型化,這是攤薄單位成本最直接的方式——我國整機企業已下線11款漂浮式風機,其中單機容量超15MW的達6款(含明陽智能16.6MW、金風科技16MW、運達股份16-18MW、中車株洲所20MW、電氣風電16-18MW、東方電氣17MW),可有效節約用海面積,降低工程與運維成本;
二是一體化設計,通過“風機-浮體-系泊系統”一體化設計與控制,大幅優化載荷,從源頭減少材料用量與成本;
三是產業鏈國產化,近期下線的多款大型漂浮式風機,主軸軸承,葉片、發電機、變流器、變壓器等關鍵部件已實現全面國產化。
漂浮式市場新格局,企業競爭暗線
近幾年海上風電市場格局持續迭代,作為未來最大潛力賽道,深遠海布局將是影響行業格局的關鍵。先行者已逐步鋪就競爭版圖,具體來看:

·明陽智能:以極致降本搶占先發優勢
作為海上風電的引領者,明陽在海上大型化產品布局方向快且全,在漂浮式風機方面已先后完成三峽引領號、海油觀瀾號、明陽天成號。
其業績表現與海風深度綁定,既受困于海風波動,也急需借海風破局。
張傳衛曾表示,深遠海開發在下一個5年應該成為中國主力的風電開發區域。
今年6月,明陽集團發布了“質量強基”、“創新驅動”、“戰略引領”、“挺進深藍”和“文化鑄魂”五項重大行動在內的“新領軍計劃”,旨在向世界一流企業奮進。
其近年來研發投入與金風存在差距,主要費用集中投向海風,可以想見明陽現階段想發揮自己的長處,并將其做到極致,最快速度搶占市場實現彎道超車。通過風機大型化、材料創新、工藝優化縮短工期等方式降本增效。
根據明陽的數據,漂浮式風電在歐洲約為50000元/千瓦,目前國內最好的機型也要25000元/千瓦—30000元/千瓦,而明陽智能的產品可以做到10000元/千瓦。
50MW不僅僅是單個產品,它代表的是對整個海上風電產業鏈、安裝運維體系、甚至行業標準的一次重新定義。明陽的目標是加速漂浮式風電技術商業化進程,同時提升自身在全球海上風電技術標準制定和產業升級中的話語權,并以此打開國際市場。
·金風科技:“穩扎穩打”的后發突破
今年10月,伴隨16MW漂浮式風電機組吊裝完成,金風科技在宣傳視頻結尾用“入深海,見未來”收尾,明確其深耕深遠海風電市場的發展目標。其海上風電市占率持續增長,深遠海為關鍵未來賽道。
金風科技最早于2023年6月完成了16超大海上風機吊裝,但在其他企業積極布局漂浮式風機的期間,金風遲遲沒有官方信息傳出。直到今年7月,金風科技研發的16+MW漂浮式機組正式下線。10月1日該漂浮式機組就已完成吊裝,再次刷新全球全球已吊裝海上漂浮式機組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等多項紀錄。

據了解,此次吊裝的金風科技GWH252-16-F機組,是依托于已實現商業化、批量化應用的GWH252-16MW機組,進行同平臺升級開發,核心部件高效復用,降低了機組設計、制造、運維全過程成本。在金風和三峽等產業鏈伙伴聯合攻關下,實現了漂浮式機組的“一體化設計”。
“三峽領航號”將通過一體化拖航,抵達廣東陽江青洲目標海域機位點,在50多米深的海域進行一系列海上作業,包括浮體與預先敷設在海床上的多組系泊纜索精準回接、動態電纜連接、風電機組調試等工序,為最終的并網發電做好準備。
除三峽外,金風科技還與國電投、華電等央企合作,共同推進深遠海市場的開發。
·東方風電、電氣風電、中國中車、運達股份同臺競技
2022年12月,中電建萬寧漂浮式海上風電項目一期獲海南發改委核準并開工。
2023年12月,一期6臺漂浮式風電采購完成,東方風電、中車株洲所各提供2臺漂浮式機組,運達股份和電氣風電各提供1臺漂浮式風電。
本次漂浮式示范風電項目的風機裸機價格部分在3000元/kW以內,最低報價已達2700-2800元/kW之間。
浮體設備由廣西藍水、泰勝風能、中車蘭州機車、中國水利水電四局交付。
目前各整機商的漂浮式風機均已下線。

從企業訴求看:電氣風電曾是海風王者,近年市占率下滑,需借新市場新技術扭轉頹勢;東方電氣憑借大型化在海風發力,市占率持續提升,可通過大型化挺進新市場;中國中車、運達股份作為海風新入局者,渴望通過深遠海打開增量市場,以上企業將借此項目開啟新競技。
·遠景能源:深遠海研發在于穩
遠景目前未有漂浮式風機項目的推進信息,應與企業發展重心及戰略思考有關。
其風機產品與裝備平臺副總裁黃虎在近期多次會議上指出,深遠海產品研發關鍵不在于快,而在于穩,全生命周期的成本與風險都要考慮在內,陸上和近海風電的經驗與標準不能直接照搬到深遠海。
深遠海風機要在三個方向發力:
1.不遺余力提高風機可靠性,極致可靠才能真正實現降本增效;
2.扎實做好智能化監控和運維;
3.通過一體化協同設計、風儲協同,降低基礎、海纜等機組外的其他成本。
除以上企業外,中船海裝作為漂浮式風機的先行者之一,其研制的“扶搖號”2022年安裝,并于2023年在智能微網模式下運行發電。作為中船集團子公司,中船海裝依賴船舶與風電技術同源進行創新,正在打造海上藍色經濟綜合體。
興藍風電則走海外開花路徑,其在2009年在歐洲成立研發中心,掌握浮式風電技術,基于早期核心專利的技術方案,已在歐洲通過工程化應用驗證,并實現漂浮式風機出口。
興藍風電目前已打造出“一基雙機”綜合解決方案,今年10月,興藍風電海河荷蘭MultiEngineeringGroupB.V簽署協議,攜手推進“雙機頭一浮體”漂浮式風電解決方案的開發與商業化。據悉,MultiEngineering主要是在浮體設計、數字孿生建模、結構監測等方面具備深厚技術積累。
結語
新技術規模化總有既定路徑:
小規模項目驗證(驗證是否能交付、運維成本和可靠性)→更大規模試水→驗證后匹配產能→供應鏈降本
漂浮式風機正處在產業鏈不斷突破,技術持續積累的前期過程中,等待更多真實試驗數據,“十五五”將是漂浮式風機能否成熟的關鍵期。整機商有同有異,是強者恒強還是彎道超車,答案就藏在每一個項目落地、每一項技術攻關中,而這也將最終重塑中國海上風電的未來版圖。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