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際航運業開始降碳減排的自我革新,綠色甲醇產業進入爆發期,即將迎接“潑天富貴”。
從2024年歐盟正式將航運業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mission Trading System,簡稱ETS),到歐盟碳強度法規《FuelEU Maritime》于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再到2025年4月,各國投票批準《防止船舶污染公約》附則VI修正案草案——國際海事組織(IMO)凈零排放框架,國際上對于航運業碳減排的強制性要求政策頻頻,綠色甲醇成為航運脫碳核心選擇。
當前,綠色甲醇市場呈現出供需失衡、價格高位運行、政策驅動明顯等特點,盡管長期來看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但短期依然面臨較大壓力。
政策:歐盟強制執行,國內鼓勵引導
歐盟:率先推出強制政策
2024年1月1日起,航運業已經正式被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mission Trading System,簡稱ETS),要求所有進出歐盟和歐洲經濟區(EEA)港口的5000總噸以上船舶收集并報告其二氧化碳排放數據,并要求航運公司為其碳排放行為買單。
歐盟碳強度法規《FuelEU Maritime》于2025年1月1日正式生效,該法規要求船舶超出排放限值的部分,將面臨2400歐元/噸的罰款,大約是船用燃油價格的三倍。這一收費機制是歐盟碳減排的一部分,旨在到2050年將航運溫室氣體強度較2020年水平降低80%。
國際海事組織(IMO):打造全球航運脫碳體系
2025年4月,各國投票批準《防止船舶污染公約》附則VI修正案草案——IMO凈零排放框架,設立全生命周期碳排強度(GFI)標準,對超過標準的排放收取罰款,預期將超過歐盟罰款水平。該草案即將在10月中旬進行最終投票表決。通過后將于2027年生效,將強制要求總噸位超過5000噸的大型遠洋船舶執行,這些船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國際航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85%。
國內:政策鼓勵引導綠色甲醇行業發展
2024年底,工信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氫碳耦合制綠色甲醇,支持生物質、工業捕集CO?與綠氫合成甲醇技術;
2024年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強調,積極有力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支持煤制油氣項目與新能源耦合發展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規模化示范應用。
2025年9月5日,國家能源局正式官宣第一批綠色液體燃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試點項目,9個項目入選,綠色甲醇和綠氨項目占8席,標志著我國綠色燃料發展進入規模化示范新階段。
項目:中國綠色甲醇產能占全球份額50%以上
據全球甲醇行業協會統計,截至2025年7月,全球已披露有230個可再生甲醇項目(含在建及規劃項目)。考慮到項目開發中的障礙和挑戰,到2030年可再生甲醇產能可能在700萬噸至1400萬噸之間(占全部項目的19%-38%),距離滿足2030年替代全球5%~10%的航運燃料仍有至少600萬噸的年產能差距。
我國甲醇總產能超8000萬噸,但綠色甲醇占比不足5%,不過擴張速度領跑全球:2025年規劃項目超20個,總產能突破300萬噸,遠期規劃更是超1000萬噸/年。根據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預測,到2030年,我國綠色甲醇需求約1200萬噸,占全球市場近50%;2040年前,我國超過90%的綠色甲醇需求將由船舶燃料應用驅動;到2050年,將進一步增長至約1.2億噸。屆時,我國綠色甲醇產能將占據全球市場份額50%以上。
2025年10月9日,中國金風科技在內蒙古興安盟的全球最大綠色甲醇項目全線貫通,其核心設備“復朋爐”技術驗證成功。這一項目標志著生物質氣化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為全球綠色甲醇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示范。
該項目總投資136.65億元,創新性采用“風電綠氫+生物質氣化”雙路徑生產模式,配套200萬千瓦風電與9.22萬噸/年制氫規模。一期25萬噸/年綠色甲醇產能于2024年4月開工,2025年10月完成調試并產出甲醇,計劃四季度投產。項目遠期規劃總產能提升至145萬噸/年。
據了解,該項目核心設備——“復朋爐”由北京清創晉華研發,是全球單爐規模最大、壓力最高的生物質氣化爐,氣化壓力達3.0MPaG,單爐每小時產合成氣7萬立方米(CO+H?),可滿足年產25萬噸甲醇需求。該技術能直接處理未經烘焙的玉米秸稈,有效氣含量超70%,驗證了原料處理連續性和反應穩定性,碳轉化率提升至90%以上,能耗降低15%。
項目產品已通過馬士基、赫伯羅特等國際航運巨頭驗證,首批1.5萬噸綠色甲醇于2025年10月2日從天津港發往鹿特丹。金風科技與馬士基、赫伯羅特等簽署長期供應協議,2026年起每年供應75萬噸綠色甲醇,產品指標優于船燃標準。
7月14日,上海電氣洮南市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順利產出綠色甲醇,成為我國首個投產的風光制氫耦合生物質制綠色甲醇項目。據悉,該項目一期產能5萬噸,經過首期項目驗證,將在下半年啟動年產20萬噸綠色甲醇及1萬噸綠色航煤項目。
該項目主要建設2×300噸/天純氧生物質流化床氣化裝置,67.2MW風電,8200Nm^3/h(標準立方米每小時)制氫裝置,10萬Nm^3儲氫裝置,5萬噸/年綠色甲醇及合成裝置,是國內首批符合ISCC-EU綠色認證要求的風電制氫耦合生物質氣化制綠色甲醇項目。項目產出的綠色甲醇通過“洮南生產—陸海聯運—上海加注”模式,供應法國達飛集裝箱班輪作為船用燃料,形成國際商業閉環。
市場:從馬士基到金風和隆基
根據克拉克森數據,當前甲醇船舶在手訂單占總在手訂單噸位數10%,共有329艘,當前在運營的船舶約50艘,我們假設2028年有300艘甲醇船舶投運,平均載重噸12萬噸/艘,年消耗綠色甲醇3萬噸/艘,均價0.5萬元/噸,則預計屆時年消耗綠色甲醇900萬噸,約占當前全球甲醇消費量的9%,市場空間達450億元。若單噸產能建設成本8000元(不含風光發電),則我們預測產能建設需要投資720億元。目前全球5000噸以上船舶燃料油年消耗量超2億噸,遠期甲醇船舶占比有望進一步提升,萬億市場空間可期。
當前,綠色甲醇市場價格遠高于傳統甲醇:2025年國內綠色甲醇價格區間在5900-7200元/噸,而傳統甲醇價格約2245元/噸,綠色甲醇溢價超過2倍。此外,不同地區和應用場景價格存在差異,如上海港加注價格約7200元/噸,東北亞現貨價約5946元/噸,部分港口加注價格曾超過10000元/噸。

根據克拉克森船舶數據庫統計,截止2025年2月,馬士基的新船訂單數量為35艘次,其中有25艘次涉及甲醇燃料船舶,合計載重噸約387萬噸,已有10艘船舶投入運營。假定船舶均為甲醇單一燃料,馬士基25艘次甲醇燃料船舶的甲醇燃料需求約為112萬噸,其中現在正在運營的10艘船舶甲醇燃料需求約為43萬噸,未來將投運的船舶甲醇燃料需求為60萬噸。
截至2025年10月,馬士基已接收13 艘甲醇雙燃料船舶,綠色甲醇年需求量達30-40萬噸。據悉,2025年底前,HD現代重工將有6艘17000TEU級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交付馬士基,屆時馬士基綠色甲醇需求將增至近50萬噸/年(也就是說,2025年底時將有19艘甲醇雙燃料船舶)。此外,馬士基此前還向揚子江船業集團訂購了6艘9,000 TEU的雙燃料甲醇動力船,計劃于2026至2027年交付。
粗略估計,馬士基計劃2030年替代燃料占比達15%-20%,若按年消耗 1000 萬噸燃料油計算,綠色甲醇需求可能達150萬-200萬噸/年(假設甲醇占替代燃料的80%)。
馬士基的綠色甲醇需求直接影響國內綠色甲醇市場,這也成為了國內掀起綠色甲醇熱潮的重要原因。
2023年11月,馬士基與金風科技簽署年供50萬噸綠色甲醇協議,2026年交付,該協議是全球航運業首個大規模綠色甲醇采購協議,有效期將持續至2030年后。據悉,所供應的綠色甲醇便來自于前文提及的金風科技興安盟50萬噸綠色甲醇一體化示范項目,金風科技將于2026年開始為馬士基提供綠色甲醇。
2024年10月,馬士基與隆基綠能簽署了一項生物甲醇的長期承購協議。根據協議,該批甲醇項目生產地點為河南省許昌市,該生物甲醇由秸稈和(果木)樹木修剪物制成,將于2026年開始生產。該生物甲醇符合馬士基對甲醇的可持續性要求,在整個生命周期內,與化石燃料相比可至少減少65%的溫室氣體排放(94g CO?e/MJ)。預計于2026年供應首批燃料,在2030年前實現全面生產。長期協議持續到2030年至2040年之間。
從馬士基與金風和隆基的合作可以看到,航運業對綠色甲醇的巨大需求已經直接加速了國內綠色甲醇項目的落地實施。
2025年9月10日,金風科技召開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金風科技內蒙古烏拉特中旗3GW風電制氫氨醇一體化項目,據悉,項目總體規劃建設3GW風電,所發電力80%以上用于電解水制綠氫,通過生物質氣化耦合綠氫制取綠色甲醇60萬噸/年、制取綠氨40萬噸/年。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綠色甲醇火熱速度遠遠已經超過綠氫,在綠氫消納的眾多場景中,綠色甲醇無疑正成為重要角色。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節能降碳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綠色甲醇及SAF項目得到國家支持,將獲得20%的“國家補貼”。
隨著各地區的持續跟進,國內政策開始向綠色甲醇傾斜。總體而言,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相信綠色甲醇將會率先實現商業化和規模化,成為極具競爭力的重要清潔能源。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