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央視財經頻道《經濟信息聯播》圍繞儲能市場“一芯難求”的火爆現象進行專題報道。報道指出,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新型儲能規模化建設專項行動方案》提出的“1.8億千瓦以上”發展目標將會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并直接推動儲能行業發展。
央視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目前頭部電池企業均表示工廠已處于滿產狀態,一些訂單已經排到明年年初。
海博思創董事長張劍輝在接受采訪時強調,企業自二季度起便處于“滿產滿銷”狀態。他認為,當前優質產能緊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海外儲能需求爆發,二是現在電芯容量從314Ah向500Ah、600Ah轉換。并稱,當2026年這些大容量電芯產線逐步投入量產之后,這種供應短缺的狀態會得到緩解。

新源智儲董事長連湛偉也透露,當前工廠正以“24小時連軸轉”的節奏全力生產。
除上述受訪企業外,多家儲能企業近期也公開表示面臨“一芯難求”的局面。
海辰儲能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3月起,廈門、重慶基地即進入滿產狀態,此狀態一直持續至今。目前,工廠的訂單已排至9月、10月份,生產計劃十分飽和。
9月12日,鵬輝能源在深交所互動平臺回應稱,公司儲能電芯產線全面開工,314Ah大儲電芯、100Ah和50Ah小儲電芯需求旺盛,已進入滿產狀態。9月15日,億緯鋰能也在投資者互動平臺確認,公司儲能電池目前處于滿產狀態,部分訂單已延續至明年。9月19日,德賽電池回應稱,儲能電芯生產線目前滿產。
此外,包括寧德時代、瑞浦蘭鈞、遠景動力等在內的多家企業也持續處于滿產狀態,訂單激增導致需排隊等候,甚至有企業表示“客戶即使加價也難以排上訂單”。
供需失衡,電芯價格小幅度上揚
當前,隨著儲能電芯市場的“一芯難求”,供需失衡直接推動價格呈現穩步上行態勢。據Infolink最新數據顯示,100Ah及314Ah電芯的成交重心已出現小幅上揚。

具體來看,50Ah、100Ah等小容量電芯價格自年初約0.33元/Wh攀升至當前0.4元/Wh以上,部分緊急訂單價格甚至突破0.45元/Wh,最大漲幅超過20%。而作為主流規格的314Ah電芯,當前均價也維持在0.3元/Wh左右,近兩個月內累計漲幅亦接近20%。業內普遍預期,隨著電芯緊缺態勢的延續,第四季度或將有更多電池企業加入調價行列。
儲能電芯需求激增也同步拉動上游鋰電材料產能與價格的變化。在儲能市場需求持續火熱的推動下,部分鋰電企業生產線也普遍保持滿負荷運轉。
天齊鋰業高級市場分析師宋鶯歌指出,作為磷酸鐵鋰的關鍵原材料,碳酸鋰的市場需求也因儲能環節的拉動而顯著增長,有數據顯示,在三季度下游的儲能環節需求相比于二季度要環比增長20%到30%以上。

業內預計,中長期鋰價將向供需平衡回歸,年底現貨均價或回落至每噸6萬元到7萬元左右。一方面是上游原材料價格的穩定,另一方面技術迭代也在推動儲能成本的下降。
與此同時,技術迭代正不斷推動儲能系統成本的下探。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儲能系統成本較三年前下降約80%,部分地區度電成本已低于2角錢,當前行業正經歷更大容量電芯的升級,新一代電芯有望降低系統成本約40%。

而在“雙碳”目標的推動下,到2035年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力爭達到36億千瓦,也就是未來十年需新增裝機約19億千瓦,這將同步催生對儲能系統的巨大需求。
大容量電芯成主流,供需緊張將持續至明年
2025年,第三代儲能電芯“進階戰”全面打響,500Ah、600Ah乃至700Ah等更大容量的電芯產品密集推出,成為各企業競相布局的重點方向。且多個戶儲產品的電芯選型已從傳統的100Ah逐步轉向280Ah、314Ah等大容量方案,儲能電芯“向大而行”已成為當前行業發展的趨勢。
盡管大容量電芯的普及被視為緩解當前供需緊張的關鍵,但其產能的釋放仍需時間。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國軒高科、遠景動力在內的32家中國企業,在海外共投產、在建及規劃了72座電池及儲能系統集成制造基地,規劃總產能高達796GWh。但由于產線建設、設備調試與產能爬坡均需周期,預計當前供需偏緊的格局至少將延續至2026年第一季度。未來,隨著一批大容量電芯產線的陸續投產,緊張局面有望逐步得到緩解。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