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驅動下,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漸行漸近,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的持續涌入、電力電子設備的大量接入,將給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巨大挑戰。直面新型電力系統的巨大挑戰,業內一致認為,構網型技術能夠有效支撐電力系統穩定性重構,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必由之路。在稍早前舉行的遠景能源第七屆技術高峰論壇上,遠景重磅釋出“1+4”構網型全棧解決方案,為構網型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蹚出了一條新路。

遠景能源新型電力系統技術總監楊增輝
分享“1+4”構網型全棧解決方案
標準缺位,各自為戰
當前行業內所談論的構網型技術,多指由構網型變頻器控制算法實現的構網型控制,以及由此衍生的構網型變頻器等部件、構網型風機等單機產品。在構網型控制下,構網型機組能夠根據電網運行需要自主構建電壓,主動支撐電網電壓和頻率穩定,增強電網強度,與過去被動適應電網的隨網型機組有本質區別。
2023年9月27日,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組織開展可再生能源發展試點示范的通知》,指出支持構網型風電、構網型光伏發電、構網型儲能、新能源低頻組網送出等技術研發與工程示范,顯著提高新能源接入弱電網的電壓、頻率等穩定支撐能力,構網型技術隨之成為行業熱議的話題。
“新型電力系統需要構網型技術”雖已是行業共識,但落地執行仍存障礙,尤其是業內缺乏一套通用技術標準,開發商、設備商各自為戰,都在按照各自的想法尋找答案,很難形成合力系統性解決問題。正是由于缺乏統一國家和行業標準的指導,自然也缺乏基于標準規范的第三方認證,導致當前行業內對構網型技術的研究方向失焦且不夠成熟,普遍停留在部件或單機層面。然而瞬息萬變、精密復雜的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需要的是系統性解決方案,構網型風機與電網的耦合,風儲設備間的融和,以及風機與電力系統的配合,才是真正需要解決,且必須同時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構網型技術需真正聚焦的著眼點。
遠景的選擇:用系統定義設備
面對構網型技術的痛點、堵點,遠景站在了比構網型部件與單機更高的維度,選擇從新型電力系統角度出發,用系統定義設備,為行業提供“1+4”構網型全棧解決方案。
“1”,即1個系統仿真設計平臺,也就是全時間尺度的電氣+機械仿真平臺,可根據新型電力系統應用場景、發展階段、規模結構準確定義設備特征,設計開發最佳構網型產品。
“4”,指4類構網型產品,覆蓋部件、整機、場站、系統四個層級。在部件級別,遠景研發了構網型風機變頻器和儲能變流器,掌握先進構網型算法,可實現隨網和構網的無縫切換;在整機級別,遠景提供并網友好型、并網支撐型、并網構網型三類構網型風機,以應對新型電力系統的不同發展階段,同時,構網型風機具有超寬電網適應性,完美匹配弱網和強網各種場景;在場站級別,通過虛擬同步場站控制系統,可實現風電場、儲能電站的類同步機特性,為新型電力系統穩定性的構建提供大容量電壓源支撐;在系統級別,遠景研發了高比例/純新能源系統協調控制系統,可實現弱電網乃至離網系統的安全穩定控制、并網與離網無縫切換、風光儲黑啟動。在這樣一套組合拳的配合下,什么場景在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樣的構網型技術,不僅算得清楚,更控制得明白。

全場景落地,領行業之先
遠景獨辟蹊徑,用系統定義設備并非摸黑過河,與生俱來的自研基因是最大底氣。以風電變頻器為例,作為業內最早自研自制電氣系統的整機商,自2009年啟動研發工作至今,遠景累計出貨已超20000臺。正是基于對自研產品的深刻理解,遠景自研變頻器實現了從隨網時由載荷單一控制,變成構網時雙邊協調載荷和電網調度,基于此而來的構網型風機,成功攻克了電壓源特性下的載荷快速控制、整機協調控制等技術難題,能夠有效應對構網支撐時對風機的載荷沖擊。
值得注意的是,遠景“1+4”構網型全棧解決方案,并不是停留在紙面的理論研究,更已在多個商業化項目中有所實踐。在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區,遠景打造了風光儲的構網型基地示范工程,包括構網風機30MW、構網儲能10MW/20MWh,光伏600kWp及負荷20MW,能夠實現整個源網荷儲系統的離網長時間運行、并網/離網無縫切換與黑啟動,在實際運行中完成實驗認證與示范帶動作用。在海外,遠景更是憑借全棧解決方案帶來的技術優勢和客戶價值,在頂級應用場景與全球行業巨頭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功中標毛里求斯光儲混合虛擬同步電站項目。該項目作為毛里求斯主力電源,供應著當地30%的電力,能實現弱并網運行、離網運行、并網/離網無縫切換、隨網/構網無縫切換、光儲黑啟動等所有場景,是行業內對并離網運行工況覆蓋最全的項目,將于2024年建成投運。不僅如此,憑借在多個實際項目中展現出的硬實力,遠景領行業之先,正在積極參與國內外構網型技術行業標準制定。

經過30多年的大發展,中國風電已全面邁入3.0時代,行業規模領跑全球、技術實力領先世界,但中國風企日新月異的技術創新并未就此止步。面對構造新型電力系統的必由之路——構網型技術,遠景已先行先試,引領探索。系統定義設備,遠景也愿意協同系統設計者持續完善和進化,大步向前,共同成長。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