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依托得天獨厚的鋰資源,加大鋰資源產業鏈投資力度,通過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這一平臺,初步形成了從上游碳酸鋰到電芯的產業基礎,逐步形成了一條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全產業鏈。
以賽代練,吸引各路新能源大咖企業
隨著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不斷升級,全球頂級電動汽車電池供應商“時代新能源”落戶,北大先行、云南航天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入駐,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冠軍比亞迪也來了……
究竟是什么吸引了這些企業?
答案是豐富的“鋰”資源。
青海鋰資源儲量在全國占比80%,察爾汗鹽湖鋰資源占世界儲量的三分之一。豐富的資源優勢是青海最大的底氣,也是青海走好綠色發展的最大資本。但是,資源優勢并不等于發展優勢,要以“鋰”走遍天下,青海尚需把鋰儲量優勢轉化為鋰產業乃至新能源經濟發展優勢,并以此帶動全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一般來說,鋰電池按正極材料的不同分為磷酸鐵鋰電池、三元材料電池、鈷酸鋰電池和錳酸鋰電池等,這些原材料都來自于青海的鹽湖。”青海泰豐先行鋰能科技有限公司講解員這樣介紹。
通過幾年的發展,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鋰電產業在產業配套、人才技術等方面已具備了實現產業集聚發展的優勢。在產業基礎上,開發區南川、東川、甘河三個工業園區圍繞鋰電產業鏈條,吸引了以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動力(儲能)電池、鎂基電池生產企業入駐,并實現了規模化生產。隨著隔膜、電動汽車項目的入駐,為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產品附加值奠定了基礎。
青海鹽湖 決勝千“鋰”
在全球鋰電產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下,我國青海三大鹽湖 4 萬噸的碳酸鋰產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碳酸鋰產品已經與電池級相差無幾。縱覽察爾汗鹽湖、東臺吉乃爾鹽湖、西臺吉乃爾鹽湖三大我國主要提鋰鹽湖,其競爭力絲毫不遜于南美等地的老牌鹵水提鋰企業。
察爾汗鹽湖由鹽湖股份旗下藍科鋰業開發,其資源儲量達到 700 萬噸,出鹵水 20 萬噸 / 年,為三個鹽湖之最。但其品位最低,鋰含量僅 0.01%,原鹵鎂鋰比達到了 1800 倍,老鹵鎂鋰比也在 450 倍左右,這么高的鎂鋰比來進行提鋰,實屬不易。
鹽湖股份先進行提鉀再提鎂后可產出 2 億立方米 / 年的老鹵,其中約含氯化鋰 25 萬噸左右,藍科鋰業僅使用其中 10% 也就是 2000 萬立方米的老鹵進行提鋰,提取后的廢鹵水打回原湖中去。鹽湖股份與藍科鋰業簽有老鹵供應協議,保證每年向藍科鋰業供應 2000 萬立方米且鋰含量不低于 150mg/L 的老鹵。
在產能方面,藍科鋰業工業級碳酸鋰正逐步技改以實現萬噸產能達產,公司目前正大力開發電池級碳酸鋰產能,2017 年目標初步做到 1000 噸電池級碳酸鋰產能,后續將投資 20 多億來建設 3 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除此之外,藍科鋰業還有 1 萬噸 / 年氫氧化鋰、1 萬噸 / 年氯化鋰及 1500 噸 / 年金屬鋰的產能建設規劃。
在生產工藝方面,針對察爾汗鹽湖鋰含量低的問題,藍科鋰業使用吸附法進行提鋰。通過吸附劑把鋰給吸附,再把鋰給洗出來,再通過電滲析法進一步處理。這種吸附法工藝并不復雜,且收率較高,對環境無污染,受環保督查影響很小。但吸附劑的溶損率較大,耗水耗能嚴重,也是該工藝的缺陷。
除了有名的察爾汗鹽湖,青海還有東臺吉乃爾鹽湖和西臺吉乃爾鹽湖等兩個重要的鋰業生產基地。三大鹽湖 2015-2017 ( E ) 的碳酸鋰產量分別為 10704 噸、14502 噸、20000 噸。
全力建設鋰電產業基地
早在2014年,首屆環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舉辦之時,《青海省千億元鋰電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青海省鋰電產業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青海建設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千億元鋰電產業基地。
“鹽湖提鋰生產碳酸鋰,進而生產磷酸鐵鋰,為發展鋰電產業打下基礎,一條新能源領域的鋰電池全產業鏈正在青海逐步形成。”青海泰豐先行鋰能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綜合部主任黃偉貴介紹說。
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近年來青海省先后出臺了《青海省“十三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青海省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政策措施》《青海省鹽湖鋰資源開發利用暫行辦法》等規劃和扶持政策,加大鋰資源產業鏈投資力度,謀求從“鋰資源大省”向“鋰產業強省”轉變。
短短幾年,青海鋰電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從上游碳酸鋰到電芯的產業基礎,構建了完整的鋰電產業鏈條,逐步向全國乃至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鋰電產業基地邁進。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動力鋰電池行業分析報告》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當下處于高速增長期,鋰電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已經顯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目前,泰豐先行、時代新能源、綠草地等企業都在擴建廠區、擴大產能,以滿足市場需求。到“十三五”末,青海的鹽湖鋰資源將通過延伸產業鏈實現就地轉化,達到千億元的產值規模。
彎道超車 電動汽車挑戰賽加速產業升級
青洽會牽手電動汽車挑戰賽,在這場精彩的賽事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速度與激情,更看到了生態文明與綠色希望。
“電動汽車是中國迎接新能源革命的一個戰略支撐點,是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有效抓手。目前,電動汽車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整個電動汽車行業已進入產業導入期。”連續5年參與賽事的環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賽事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詹曉東說。
6月27日,比亞迪青海動力電池工廠正式竣工,標志著比亞迪在青海的投資全面落地。這座電池工廠2019年全部投產后,年產能可達24GWh,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工廠。
“無論這塊電池處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掃描電池上方的二維碼,就能了解關于電池的一切信息。”比亞迪副總裁、電池事業群CEO何龍說:“西寧南川動力電池工廠全部投產后,預計將有40%至50%的比亞迪新能源車搭載‘青海造’動力電池。”
據了解,在日前落幕的青海第十九屆青洽會上,共簽署有關新能源、鹽湖化工、動力電池、生態環保等280多個項目,總投資額達1500億元。近期,青海發布的《關于促進青海省鋰電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全省碳酸鋰生產規模將達到17萬噸/年,鋰電池電芯產能將達到60Gwh/年。此外,將完善標準體系,加大適應新能源電站應用的鋰硫電池、金屬空氣電池、固態電池等新體系電池及燃料電池的研發,以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
以賽代練,吸引各路新能源大咖企業
隨著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不斷升級,全球頂級電動汽車電池供應商“時代新能源”落戶,北大先行、云南航天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入駐,2016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冠軍比亞迪也來了……
究竟是什么吸引了這些企業?
答案是豐富的“鋰”資源。
青海鋰資源儲量在全國占比80%,察爾汗鹽湖鋰資源占世界儲量的三分之一。豐富的資源優勢是青海最大的底氣,也是青海走好綠色發展的最大資本。但是,資源優勢并不等于發展優勢,要以“鋰”走遍天下,青海尚需把鋰儲量優勢轉化為鋰產業乃至新能源經濟發展優勢,并以此帶動全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一般來說,鋰電池按正極材料的不同分為磷酸鐵鋰電池、三元材料電池、鈷酸鋰電池和錳酸鋰電池等,這些原材料都來自于青海的鹽湖。”青海泰豐先行鋰能科技有限公司講解員這樣介紹。
通過幾年的發展,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鋰電產業在產業配套、人才技術等方面已具備了實現產業集聚發展的優勢。在產業基礎上,開發區南川、東川、甘河三個工業園區圍繞鋰電產業鏈條,吸引了以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動力(儲能)電池、鎂基電池生產企業入駐,并實現了規模化生產。隨著隔膜、電動汽車項目的入駐,為做大產業規模、提升產品附加值奠定了基礎。
青海鹽湖 決勝千“鋰”
在全球鋰電產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下,我國青海三大鹽湖 4 萬噸的碳酸鋰產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碳酸鋰產品已經與電池級相差無幾。縱覽察爾汗鹽湖、東臺吉乃爾鹽湖、西臺吉乃爾鹽湖三大我國主要提鋰鹽湖,其競爭力絲毫不遜于南美等地的老牌鹵水提鋰企業。
察爾汗鹽湖由鹽湖股份旗下藍科鋰業開發,其資源儲量達到 700 萬噸,出鹵水 20 萬噸 / 年,為三個鹽湖之最。但其品位最低,鋰含量僅 0.01%,原鹵鎂鋰比達到了 1800 倍,老鹵鎂鋰比也在 450 倍左右,這么高的鎂鋰比來進行提鋰,實屬不易。
鹽湖股份先進行提鉀再提鎂后可產出 2 億立方米 / 年的老鹵,其中約含氯化鋰 25 萬噸左右,藍科鋰業僅使用其中 10% 也就是 2000 萬立方米的老鹵進行提鋰,提取后的廢鹵水打回原湖中去。鹽湖股份與藍科鋰業簽有老鹵供應協議,保證每年向藍科鋰業供應 2000 萬立方米且鋰含量不低于 150mg/L 的老鹵。
在產能方面,藍科鋰業工業級碳酸鋰正逐步技改以實現萬噸產能達產,公司目前正大力開發電池級碳酸鋰產能,2017 年目標初步做到 1000 噸電池級碳酸鋰產能,后續將投資 20 多億來建設 3 萬噸電池級碳酸鋰項目。除此之外,藍科鋰業還有 1 萬噸 / 年氫氧化鋰、1 萬噸 / 年氯化鋰及 1500 噸 / 年金屬鋰的產能建設規劃。
在生產工藝方面,針對察爾汗鹽湖鋰含量低的問題,藍科鋰業使用吸附法進行提鋰。通過吸附劑把鋰給吸附,再把鋰給洗出來,再通過電滲析法進一步處理。這種吸附法工藝并不復雜,且收率較高,對環境無污染,受環保督查影響很小。但吸附劑的溶損率較大,耗水耗能嚴重,也是該工藝的缺陷。
除了有名的察爾汗鹽湖,青海還有東臺吉乃爾鹽湖和西臺吉乃爾鹽湖等兩個重要的鋰業生產基地。三大鹽湖 2015-2017 ( E ) 的碳酸鋰產量分別為 10704 噸、14502 噸、20000 噸。
全力建設鋰電產業基地
早在2014年,首屆環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舉辦之時,《青海省千億元鋰電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青海省鋰電產業優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經濟優勢,在青海建設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千億元鋰電產業基地。
“鹽湖提鋰生產碳酸鋰,進而生產磷酸鐵鋰,為發展鋰電產業打下基礎,一條新能源領域的鋰電池全產業鏈正在青海逐步形成。”青海泰豐先行鋰能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綜合部主任黃偉貴介紹說。
讓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近年來青海省先后出臺了《青海省“十三五”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青海省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政策措施》《青海省鹽湖鋰資源開發利用暫行辦法》等規劃和扶持政策,加大鋰資源產業鏈投資力度,謀求從“鋰資源大省”向“鋰產業強省”轉變。
短短幾年,青海鋰電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了從上游碳酸鋰到電芯的產業基礎,構建了完整的鋰電產業鏈條,逐步向全國乃至全球有重要影響力的鋰電產業基地邁進。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動力鋰電池行業分析報告》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當下處于高速增長期,鋰電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已經顯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面。目前,泰豐先行、時代新能源、綠草地等企業都在擴建廠區、擴大產能,以滿足市場需求。到“十三五”末,青海的鹽湖鋰資源將通過延伸產業鏈實現就地轉化,達到千億元的產值規模。
彎道超車 電動汽車挑戰賽加速產業升級
青洽會牽手電動汽車挑戰賽,在這場精彩的賽事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速度與激情,更看到了生態文明與綠色希望。
“電動汽車是中國迎接新能源革命的一個戰略支撐點,是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有效抓手。目前,電動汽車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整個電動汽車行業已進入產業導入期。”連續5年參與賽事的環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賽事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詹曉東說。
6月27日,比亞迪青海動力電池工廠正式竣工,標志著比亞迪在青海的投資全面落地。這座電池工廠2019年全部投產后,年產能可達24GWh,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工廠。
“無論這塊電池處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掃描電池上方的二維碼,就能了解關于電池的一切信息。”比亞迪副總裁、電池事業群CEO何龍說:“西寧南川動力電池工廠全部投產后,預計將有40%至50%的比亞迪新能源車搭載‘青海造’動力電池。”
據了解,在日前落幕的青海第十九屆青洽會上,共簽署有關新能源、鹽湖化工、動力電池、生態環保等280多個項目,總投資額達1500億元。近期,青海發布的《關于促進青海省鋰電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全省碳酸鋰生產規模將達到17萬噸/年,鋰電池電芯產能將達到60Gwh/年。此外,將完善標準體系,加大適應新能源電站應用的鋰硫電池、金屬空氣電池、固態電池等新體系電池及燃料電池的研發,以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