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中國光伏行業遭遇美國第二次雙反裁定,由于雙反范圍擴大到中國臺灣地區,這一次中國光伏企業將很難規避即將到來的高額關稅。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光伏企業已經不再唯歐美馬首是瞻,國內市場份額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這次雙反的影響。
高額關稅難以避免
12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光伏的終裁決定,認定中國大陸向美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美方將征收“雙反”關稅,同時認定中國臺灣向美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行為,將征收反傾銷稅。
美國商務部終裁認定,中國大陸廠商的傾銷幅度為26.71%至165.04%,補貼幅度為27.64%至49.79%,臺灣地區廠商的傾銷幅度為11.45%至27.55%。
根據美方貿易救濟程序,上述關稅是否正式征收有待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終裁結果,該委員會終裁發布時間為2015年1月29日左右。
“美國這次發起的雙反調查實際是德國光伏企業巨頭太陽能世界公司(SolarWorld AG)美國分公司提起的申訴所引發,美國普通晶體硅組件產能在700-800兆瓦,而SolarWorld AG 美國分公司產能在400兆瓦左右,所以其有資格要求美國發起雙反調查。”華澳信托產業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潤川對記者表示。
王潤川進一步稱,“這次雙反的主要對象,從之前的光伏電池變為光伏組件產品、層壓板、面板等,主要產品是光伏組件,并且雙反的范圍從中國大陸擴大到臺灣地區,第一次雙反后,中國光伏通過‘曲線救國’,把從臺灣地區生產的光伏電池在國內組裝成組件,進行代工出口,合理規避了美國的關稅,但這次雙反后中國企業將很難再規避高額關稅。”
“最終征收的關稅額度必須要獲得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確認,但會根據裁定的傾銷幅度以及補貼幅度制定相關關稅額度。”某國內大型光伏企業高層對記者表示。
不過,早在今年6月份和7月份,美國商務部分別曾宣布初步認定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出口到美國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補貼和傾銷行為,初步裁定對中國進口太陽能面板征收26.89%至35.21%的反補貼稅。
不再只依賴美國
“雖然難以避免高額關稅,但這次應訴企業比第一次少了很多,2012年我國共有約60多家企業面臨高額關稅,而這次美國商務部文件中的企業名單有40多家,除去各大公司的自、分公司以及工廠,實際只有30多家企業需要應訴”。王潤川表示。
美國商務部出具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總額從超過31億美元下降到不到15億美元,縮減幅度超過50%;而從中國臺灣進口的額度則從2.56億美元上升至6.57億美元左右,增加了200%多。
世紀新能源一位分析師對記者表示,“英利能源、阿特斯、天合光能、尚德電力包括臺灣茂迪、臺灣新日光等幾家企業在美國都有銷售市場,其中臺灣新日光與大陸光伏企業有代工合作,不過有了前幾年美國第一次雙反的經驗,現在很多企業已經開拓了歐美以外的更多市場,對比之前歐美市場占60%—70%的市場份額,現在在一些企業中,歐美市場只占他們銷售的10%左右。”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這次雙反的影響遠小于2012年的第一次雙反,在那之后,中國實際大大減少了對美國的出口,轉而開發國內和其他市場;不同的是,美國光伏行業依然是高速增長期,因此短期內,中國光伏企業不會放棄這塊市場。
美國太陽能產業研究公司Solarbuzz近期公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美國太陽能市場將呈現10倍增長幅度,未來5年,美國光伏市場預計比2009年市場規模增長10倍,即年均增長30%以上。從全球太陽能光伏市場規模來看,美國已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太陽能光伏市場之一。
實際上,在美國采取第二次雙反之前,我國光伏企業的組件出貨情況正在緩慢回暖。“第三季度我國部分光伏龍頭企業能夠保持持續盈利和業務增長,主要是國際新興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期光伏市場需求打開,集中在我國、日本、美國的新興市場貢獻顯著。”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曾表示。
對于剛剛擺脫歐美市場依賴的中國光伏產業而言,來自美國市場的雙反將帶來多大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光伏企業已經不再唯歐美馬首是瞻,國內市場份額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這次雙反的影響。
高額關稅難以避免
12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國光伏的終裁決定,認定中國大陸向美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美方將征收“雙反”關稅,同時認定中國臺灣向美國出口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行為,將征收反傾銷稅。
美國商務部終裁認定,中國大陸廠商的傾銷幅度為26.71%至165.04%,補貼幅度為27.64%至49.79%,臺灣地區廠商的傾銷幅度為11.45%至27.55%。
根據美方貿易救濟程序,上述關稅是否正式征收有待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終裁結果,該委員會終裁發布時間為2015年1月29日左右。
“美國這次發起的雙反調查實際是德國光伏企業巨頭太陽能世界公司(SolarWorld AG)美國分公司提起的申訴所引發,美國普通晶體硅組件產能在700-800兆瓦,而SolarWorld AG 美國分公司產能在400兆瓦左右,所以其有資格要求美國發起雙反調查。”華澳信托產業金融研究所研究員王潤川對記者表示。
王潤川進一步稱,“這次雙反的主要對象,從之前的光伏電池變為光伏組件產品、層壓板、面板等,主要產品是光伏組件,并且雙反的范圍從中國大陸擴大到臺灣地區,第一次雙反后,中國光伏通過‘曲線救國’,把從臺灣地區生產的光伏電池在國內組裝成組件,進行代工出口,合理規避了美國的關稅,但這次雙反后中國企業將很難再規避高額關稅。”
“最終征收的關稅額度必須要獲得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的確認,但會根據裁定的傾銷幅度以及補貼幅度制定相關關稅額度。”某國內大型光伏企業高層對記者表示。
不過,早在今年6月份和7月份,美國商務部分別曾宣布初步認定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出口到美國的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補貼和傾銷行為,初步裁定對中國進口太陽能面板征收26.89%至35.21%的反補貼稅。
不再只依賴美國
“雖然難以避免高額關稅,但這次應訴企業比第一次少了很多,2012年我國共有約60多家企業面臨高額關稅,而這次美國商務部文件中的企業名單有40多家,除去各大公司的自、分公司以及工廠,實際只有30多家企業需要應訴”。王潤川表示。
美國商務部出具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到2013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總額從超過31億美元下降到不到15億美元,縮減幅度超過50%;而從中國臺灣進口的額度則從2.56億美元上升至6.57億美元左右,增加了200%多。
世紀新能源一位分析師對記者表示,“英利能源、阿特斯、天合光能、尚德電力包括臺灣茂迪、臺灣新日光等幾家企業在美國都有銷售市場,其中臺灣新日光與大陸光伏企業有代工合作,不過有了前幾年美國第一次雙反的經驗,現在很多企業已經開拓了歐美以外的更多市場,對比之前歐美市場占60%—70%的市場份額,現在在一些企業中,歐美市場只占他們銷售的10%左右。”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這次雙反的影響遠小于2012年的第一次雙反,在那之后,中國實際大大減少了對美國的出口,轉而開發國內和其他市場;不同的是,美國光伏行業依然是高速增長期,因此短期內,中國光伏企業不會放棄這塊市場。
美國太陽能產業研究公司Solarbuzz近期公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美國太陽能市場將呈現10倍增長幅度,未來5年,美國光伏市場預計比2009年市場規模增長10倍,即年均增長30%以上。從全球太陽能光伏市場規模來看,美國已成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太陽能光伏市場之一。
實際上,在美國采取第二次雙反之前,我國光伏企業的組件出貨情況正在緩慢回暖。“第三季度我國部分光伏龍頭企業能夠保持持續盈利和業務增長,主要是國際新興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期光伏市場需求打開,集中在我國、日本、美國的新興市場貢獻顯著。”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曾表示。
對于剛剛擺脫歐美市場依賴的中國光伏產業而言,來自美國市場的雙反將帶來多大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