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能源研究所 所長助理 袁睦然
袁睦然(所長助理):感謝主持人,各位來賓、在座的女士們、先生們,早上好。我叫袁睦然,來自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今天王進所長臨時出差,委托我來做這個演講。可能跟我們之前的題目稍微內容有一些區別,在這里表示歉意。
我認為從咱們金融的角度和經濟學的角度,最終消費者往往決定了一切,而且改變最終消費者的消費方式和理念的力量是無窮的。為什么這么說呢?我覺得咱們中國有全世界上最為寬容的消費者也是最堅強的消費者,我們吃著全世界最貴的洋快餐,國外同樣的漢堡賣6塊錢,國內我們賣12塊錢,同時肉還不是新鮮的。我們每天去看電影,國內電影院的票價是最貴的,但是上映的速度和上映的數量是最低的。很多人說中國油價最低的,但是按照國民收入水平計算我們的油價是全世界最高價的三倍。所以我就在思考,我們是不是能夠建一些不一定最貴,但是還可以很安全的光伏電站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自2012年起,我們率先推出光伏產業鏈的項目,結合這個理念與發改委能源局、科技部、工信部等共同完成了一系列的調研工作。為了國內的光伏制造業和重擔應用行業進一步發展,我們從提高電站項目的商業確定性入手,圍繞這一主題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同時我們與行業內的各位專家一起共同推進,包括針對系統標準討論以及制定光伏發電效率的行業規范等工作。
既然今天我們談到投資者的需求,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在工作中的一些感受,大家可以一起來探討。2013年中國國內清潔能源投資總量已經達到545億美元。545億美元是什么概念呢?相當于中國國內VC和PE的總投資量。可以說這樣的規模還是相當可觀的,在其中我覺得光伏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因為之前工作的關系,我跟摩根斯坦利還有包括瑞銀等一些國際金融機構有著較為密切的溝通,國內的金融市場對于中國新能源的發展還是非常關注,敏感度是非常高的,他們也是花費大量的精力來研究這個行業。這里面更多投入是二級市場以及其他的板塊,外資在中國新能源直接的投資我想是很難使顯得。相較這些旁觀者,我們中國的金融行業,我體會到是從冷漠到關注的轉變,同時深深體會到這個行業的陣痛與壓力。
在于各種投融資主體溝通當中,我總結下面幾個問題。
第一我認為缺乏有效商業模式和有力引導,市場上熱錢很多,投資方式多種多樣,但光伏仍未達到作為一個合格金融投資產品的各項條件。作為展示需要靠補貼存活的產業,這樣的處境有一些尷尬。為了減少前期成本,各個參與者層層制約,導致項目最終的預測難以達到預期要求,電站使用壽命大大縮短,無形中造成惡性循環,后期彌補和修繕成本高于初期的成本,這跟買單的主體不同。從解決的方式我覺得只有由點到面,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依靠政府的規劃提供試點項目,需要產業及企業自身作出更多的嘗試,進行跨行業結合。
第二個問題我認為從金融保險層面,保險產品作為風險轉移主要手段還不夠成熟。我們在保險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是通過保監會的支持,我們與國內的十余家主流保險公司進行長期溝通,搭建全國第一個25年組件質量保證保險的質保體,這是在2013年。今年我們成功的主導安邦財險綜合運營保險的開發,成為國內唯一能夠同時覆蓋財產損失、機器損壞和發電量缺失以及太陽輻照缺失的保險產品。但是,在與投融資主體溝通當中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常規的風險轉移很順利,更多細節問題,例如主體較分散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如何解決第三方檢測可靠性和可行性,最終出險的情況下,如何以風險來甄別進行相應的賠付。
因為我們在關注一些項目當中包括世界銀行支持的,比如在某個城市100兆瓦的分布式項目,可能這個電站是建在多達幾百家學校的屋頂上。整個這個項目當中可能有十幾家或者是幾十家EPC商,我們跟融資租賃公司進行溝通的時候,他的投資最終的穩定回報,從他的考量上來講,他會問很多問題。我只關注發電量,你如果把發電量如何去計算或者是一旦出險之后,以什么樣的標準去賠付,現在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想針對這個問題第三方檢測認證與金融保險是相互既獨立又難以分割,雙方都需要站在全行業的角度相互加深了解。我覺得我們可以做的工作幫助開發者設計更為完善的采購標準和白名單。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能夠提供各方可以信服的檢驗標準,保證檢驗檢測原則不變的情況下形式可以多樣。根據不同的項目情況,我們可以做一些特殊的嘗試。
第三點是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進一步了解和關注金融方面的現狀和問題。這里我說的了解和關注并不是需要我們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像其他的國際咨詢公司一樣,鄧白氏、麥肯錫等這樣的公司出具一個財務報表或者是運營報告。而且在中國現在現有的情況下,純數字化或者說系統化的主編是毫無意義。相關風險點我認為在報告當中可以明確標注并解釋說明,同時應該嘗試按照金融的語言去說明。
第四個問題我覺得是早日實現檢測認證的國際互認,重視并加快教育及人才的培養。國際的互認,剛才專家同仁提到了,我認為中國的情況確實有自己的特殊性,完全照搬模式或者是國外檢測認證優于國內檢測認證,這點不對。我們自己的問題還是要自己解決,不能閉門造車,這點上我想我們與UL等這些國際性機構在平時溝通和相互推進過程中是越多的合作越好,但是最終的主導還是要由中國的機構來完成。與國際機構的教育及人才培養上的合作進行光伏電站相關專業培訓,并加強光伏電站安全員制度及執政上崗的推進工作。第三方檢測、金融保險、光伏應用行業需要更多的跨行業和跨領域的人才。同時最為重要的我認為早日出臺更為完善的光伏電站標準。
時間關系,希望跟大家有更多的交流,謝謝。(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