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疤未去,又添新傷。
從盈利500多萬元到虧損1.7億元,自2005年進入太陽能光伏組件市場的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向日葵、股票代碼300111),僅用了三個月時間。
日前,有市場投資者致電《中國企業報》記者,稱“向日葵在業績出現大幅度下滑之際,通過停牌數日修改業績預告等手段,提前讓公司董事總經理及多位高管選擇在股價因業績巨虧的下跌前高價位精準減持,通過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方式,完成對公司大股東和高管自身利益的鎖定”。
隨后,在《中國企業報》記者的調查中發現,向日葵不僅“蹊蹺”通過“業績預告停牌數日”這一手段,確保上市公司高管減持在合適股價上的合規合法減持,而且公司在全球光伏產業的寒冬中對公司經營業績和未來走勢的表現“后知后覺”,存在誤導投資者對公司的正確投資行為。
同時,作為公司大股東、董事長吳建龍產業布局橫跨光伏、房地產、化工、醫藥、創投等多個領域,當前正面臨來自國家政策和產業調控等外部風險的沖擊,僅2011年向日葵披露的對外擔保金額就高達1.93億元,這些是否會為公司未來發展埋下一顆顆“定時炸彈”?
擇機減持涉嫌“自導自演”
在2010年成功登陸深圳創業板,不足一年便在2011年遭遇市場業績和經營利潤的雙雙下滑,營業利潤同比下滑幅度高達94.13%。
日前,向日葵證券部人士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咨詢時明確回應,“公司高管減持與業績預告停牌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只是時間上的巧合。”更為重要的是,公司并未違反任何規定,高管也不是拋售所持的所有股票。“不然的話,深交所肯定會向上市公司發出警示”。
向日葵方面的回應并不能解答投資者心中的“疑惑”。有來自上海的投資者就明確地向《中國企業報》記者提出疑問,“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因為業績預告停牌,是幾乎沒有的事情。像向日葵這樣發布一個業績預告就停牌4天時間,簡直是前所未有。”
根據深交所相關規定,上市公司高管在業績預告、業績快報公告前10日內不得買賣本公司股票。《中國企業報》記者看到,向日葵于7月11日停牌,在當月14日發布業績預告,涉及3個交易日。同時,向日葵四名高管于6月29日至7月2日期間大量拋售自家股,合計套現過千萬元。其中董事、總經理丁國軍減持80萬股,另外三名副總經理陳海濤、潘衛標、楊旺翔分別減持50萬股、12.5萬股、21.25萬股。
上述四名高管相關減持股行為,正是在6月29日解禁到期就迫不及待實施。更令人感到詭異的是:6月29日,高管減持當日,公司股價漲幅達9.97%,7月10日,公司停牌前一天,股價漲幅達10.05%。
7月14日,當公司發布修正后的2012年半年報業績,從預計凈利潤同比下降50%以上(2011年上半年同期凈利潤為1.3億元),至預計虧損1.6億元至1.7億元,令市場和投資者“大跌眼鏡”,隨之公司股價也出現持續下跌。
上述投資者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公司所處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全球性的不景氣是公開事實,不過公司在今年一季報時還取得586.38萬元凈利潤,短短3個月之后就出現1.7億元的虧損,簡直就是讓投資者‘坐上一輪過山車’完全就被公司披露信息誤導了,這家公司業績變臉速度比浙江的天氣變化還要快。”
模式革新被指“自說自話”
曾被市場投資者寄予厚望的向日葵,未能打破創業板上市公司第二年便滑入“業績下滑、利潤下跌”通道的魔咒。相反,其在企業信息披露和商業前景規劃等方面,還存在有意對市場投資者的“選擇性誤導”和“判斷性失誤”。
上市之初的2010年,向日葵的總營收達23.3億元、營業利潤2.79億元。進入2011年,公司總營收同比下滑16.74%,僅為19.38億元,營業利潤同比下滑94.13%,僅為1641萬元。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凈利潤竟然從1—3月份的盈利586.38萬元,經過4—6月后迅速瘦身成為最高虧損1.7億元。
面對營收下滑、業績下跌,向日葵給出的理由頗為充分:光伏行業持續低迷、產品售價同比大幅度下滑;歐元匯率波動和遠期外匯交易產生的匯兌損失高1.16億元。此外,公司計劃從賣光伏組件向賣光伏電站的商業模式變革帶來的5000萬元利潤因為轉讓手續問題,尚未最終實現。
一位接近吳建龍的浙江投資者透露,“在吳建龍的眼中,賣太陽能光伏對海外市場依賴性大、對政策扶持的依賴性強,并不是公司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從賣太陽能光伏組件,到自己投資建設太陽能光伏電站,不僅賺得多回報大,而且成為一種全新的商品。”從2010年登陸資本市場之后,吳建龍領導下的向日葵便開始在國外興建光伏電站,打起這門新生意的主意。
現實情況卻讓賣電站無法在短期內成為向日葵“扭虧增盈”的籌碼。在浙江萬里學院客座教授馮洪江看來,“從賣光伏組件到賣光伏電站,看上去是企業商業模式的變革,實際上這就是皇帝的新裝。一方面,太陽能光伏電站投資大、面臨的政策風險和產業鏈布局要長,短期很難有收益;另一方面,向日葵的光伏電站投資主要在海外市場上,這里面存在眾多的交易風險和政策壁壘,并非向日葵這種中小企業所能操作的,除了需要技術、資金,更多的還包括對當地產業政策、市場風險等熟悉的經驗和背景。”
當前,向日葵在德國電站的出售已經面臨交割時間長的難題。各國快速變動的政策也成為公司發展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最大壁壘。長遠來看,德國、意大利等國相繼下調光伏補貼,直接導致光伏產品價格下調,并實現平價上網,是行業發展的趨勢。中國也同樣會逐步取消對光伏的補貼政策。同時,一旦國外光伏電站形成規模和產業鏈,便會對外來者設置極高的政策和貿易壁壘。
“向日葵當前對于匯率波動造成的結匯巨額虧損的預防措施缺乏,已經折射出這家成立不足10年的新興企業,未來面對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挑戰,自身掌控能力的缺陷,很難駕馭這一大攤子事業”,讓馮洪江更為擔心的是,其創始人所擁有的復雜多元化產業布局最終操作不慎,很有可能會傷害到上市公司的正常運營。
目前,吳建龍共持有上市公司65%左右的股份,其還擔任浙江龍華新世紀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龍華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優創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浙江貝得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優創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等職務,這顯示出其產業未能實現聚焦式發展,這無疑會大大拖累向日葵在太陽能光伏上的復興步伐。
從盈利500多萬元到虧損1.7億元,自2005年進入太陽能光伏組件市場的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向日葵、股票代碼300111),僅用了三個月時間。
日前,有市場投資者致電《中國企業報》記者,稱“向日葵在業績出現大幅度下滑之際,通過停牌數日修改業績預告等手段,提前讓公司董事總經理及多位高管選擇在股價因業績巨虧的下跌前高價位精準減持,通過損害中小股東利益的方式,完成對公司大股東和高管自身利益的鎖定”。
隨后,在《中國企業報》記者的調查中發現,向日葵不僅“蹊蹺”通過“業績預告停牌數日”這一手段,確保上市公司高管減持在合適股價上的合規合法減持,而且公司在全球光伏產業的寒冬中對公司經營業績和未來走勢的表現“后知后覺”,存在誤導投資者對公司的正確投資行為。
同時,作為公司大股東、董事長吳建龍產業布局橫跨光伏、房地產、化工、醫藥、創投等多個領域,當前正面臨來自國家政策和產業調控等外部風險的沖擊,僅2011年向日葵披露的對外擔保金額就高達1.93億元,這些是否會為公司未來發展埋下一顆顆“定時炸彈”?
擇機減持涉嫌“自導自演”
在2010年成功登陸深圳創業板,不足一年便在2011年遭遇市場業績和經營利潤的雙雙下滑,營業利潤同比下滑幅度高達94.13%。
日前,向日葵證券部人士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咨詢時明確回應,“公司高管減持與業績預告停牌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只是時間上的巧合。”更為重要的是,公司并未違反任何規定,高管也不是拋售所持的所有股票。“不然的話,深交所肯定會向上市公司發出警示”。
向日葵方面的回應并不能解答投資者心中的“疑惑”。有來自上海的投資者就明確地向《中國企業報》記者提出疑問,“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因為業績預告停牌,是幾乎沒有的事情。像向日葵這樣發布一個業績預告就停牌4天時間,簡直是前所未有。”
根據深交所相關規定,上市公司高管在業績預告、業績快報公告前10日內不得買賣本公司股票。《中國企業報》記者看到,向日葵于7月11日停牌,在當月14日發布業績預告,涉及3個交易日。同時,向日葵四名高管于6月29日至7月2日期間大量拋售自家股,合計套現過千萬元。其中董事、總經理丁國軍減持80萬股,另外三名副總經理陳海濤、潘衛標、楊旺翔分別減持50萬股、12.5萬股、21.25萬股。
上述四名高管相關減持股行為,正是在6月29日解禁到期就迫不及待實施。更令人感到詭異的是:6月29日,高管減持當日,公司股價漲幅達9.97%,7月10日,公司停牌前一天,股價漲幅達10.05%。
7月14日,當公司發布修正后的2012年半年報業績,從預計凈利潤同比下降50%以上(2011年上半年同期凈利潤為1.3億元),至預計虧損1.6億元至1.7億元,令市場和投資者“大跌眼鏡”,隨之公司股價也出現持續下跌。
上述投資者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公司所處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全球性的不景氣是公開事實,不過公司在今年一季報時還取得586.38萬元凈利潤,短短3個月之后就出現1.7億元的虧損,簡直就是讓投資者‘坐上一輪過山車’完全就被公司披露信息誤導了,這家公司業績變臉速度比浙江的天氣變化還要快。”
模式革新被指“自說自話”
曾被市場投資者寄予厚望的向日葵,未能打破創業板上市公司第二年便滑入“業績下滑、利潤下跌”通道的魔咒。相反,其在企業信息披露和商業前景規劃等方面,還存在有意對市場投資者的“選擇性誤導”和“判斷性失誤”。
上市之初的2010年,向日葵的總營收達23.3億元、營業利潤2.79億元。進入2011年,公司總營收同比下滑16.74%,僅為19.38億元,營業利潤同比下滑94.13%,僅為1641萬元。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凈利潤竟然從1—3月份的盈利586.38萬元,經過4—6月后迅速瘦身成為最高虧損1.7億元。
面對營收下滑、業績下跌,向日葵給出的理由頗為充分:光伏行業持續低迷、產品售價同比大幅度下滑;歐元匯率波動和遠期外匯交易產生的匯兌損失高1.16億元。此外,公司計劃從賣光伏組件向賣光伏電站的商業模式變革帶來的5000萬元利潤因為轉讓手續問題,尚未最終實現。
一位接近吳建龍的浙江投資者透露,“在吳建龍的眼中,賣太陽能光伏對海外市場依賴性大、對政策扶持的依賴性強,并不是公司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從賣太陽能光伏組件,到自己投資建設太陽能光伏電站,不僅賺得多回報大,而且成為一種全新的商品。”從2010年登陸資本市場之后,吳建龍領導下的向日葵便開始在國外興建光伏電站,打起這門新生意的主意。
現實情況卻讓賣電站無法在短期內成為向日葵“扭虧增盈”的籌碼。在浙江萬里學院客座教授馮洪江看來,“從賣光伏組件到賣光伏電站,看上去是企業商業模式的變革,實際上這就是皇帝的新裝。一方面,太陽能光伏電站投資大、面臨的政策風險和產業鏈布局要長,短期很難有收益;另一方面,向日葵的光伏電站投資主要在海外市場上,這里面存在眾多的交易風險和政策壁壘,并非向日葵這種中小企業所能操作的,除了需要技術、資金,更多的還包括對當地產業政策、市場風險等熟悉的經驗和背景。”
當前,向日葵在德國電站的出售已經面臨交割時間長的難題。各國快速變動的政策也成為公司發展太陽能光伏電站的最大壁壘。長遠來看,德國、意大利等國相繼下調光伏補貼,直接導致光伏產品價格下調,并實現平價上網,是行業發展的趨勢。中國也同樣會逐步取消對光伏的補貼政策。同時,一旦國外光伏電站形成規模和產業鏈,便會對外來者設置極高的政策和貿易壁壘。
“向日葵當前對于匯率波動造成的結匯巨額虧損的預防措施缺乏,已經折射出這家成立不足10年的新興企業,未來面對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挑戰,自身掌控能力的缺陷,很難駕馭這一大攤子事業”,讓馮洪江更為擔心的是,其創始人所擁有的復雜多元化產業布局最終操作不慎,很有可能會傷害到上市公司的正常運營。
目前,吳建龍共持有上市公司65%左右的股份,其還擔任浙江龍華新世紀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龍華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香港優創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浙江貝得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優創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等職務,這顯示出其產業未能實現聚焦式發展,這無疑會大大拖累向日葵在太陽能光伏上的復興步伐。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