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干凈清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大多數可再生能源如風能、水的勢能、生物質能都是由太陽能間接轉化而來的。當前占主導地位的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也來自于遠古的生物質能。因此說太陽能是最重要、最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一點都不為過。

然而中國太陽能的發電量還不到總發電量的0.1%,與太陽能的地位極不相稱。其主要原因就是太陽能利用裝置效率偏低,成本較高,經濟性還無法與常規能源相競爭。
那么效率和成本哪一個更重要呢?對于這個問題是有許多不同意見的。某些企業就宣稱:“要做太陽能中的奔馳。”強調太陽能要高性能、高品質。當然這對于某些企業而言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對整個行業戰略來講是行不通的。奔馳只可能是少數人擁有,不可能滿大街跑奔馳。太陽能行業如果象奢侈品行業那樣做少數人的生意,是能夠賺錢的。但是無法普及,就無法解決碳排放問題,也無法解決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轉換效率的提高應該以成本的降低為前提和基礎,盲目追求效率鉆牛角尖很可能得不償失。
電力是可以遠距離傳輸的。這意味著相距很遠的多種能源:火電、水電、核電、風電等等完全能夠站在同一起跑線競爭。太陽能發電如果長期沒有經濟性,完全依賴政府補貼生存是難以想象的。政府本身并不賺錢,收入幾乎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納稅人。任何一個納稅人都不會長期容忍自己繳納的稅收最后變成外國公司的利潤。因此大量投資于無法大幅度降價的現有技術完全是拿公司的命運去賭博。
光伏組件更是要將降低成本放在首位。太陽能的波動性很大,太陽能平均功率只有峰值功率的五分之一。因此同樣多的光伏發電量需要五倍于火電的裝機量。而且電能很難儲存,黑夜、陰雨天無法發電。還要另外投資儲能裝置和智能電網,付出昂貴的儲能和調度成本。光伏裝置還有壽命和效率衰減問題。這所有的一切的都要求光伏發電大幅度降低成本。
而在發電成本中,不但應包括太陽能光伏光熱裝置本身的成本,還應包括管理成本、占地成本、資金成本、安裝建設成本、清潔維護成本等等。光伏組件轉換效率的提高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把大部分的精力和經費集中到這一個方面,很可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據近期統計的數據顯示,多晶硅的價格已經從3年前的475美元/公斤下跌了93%以上,跌至30美元/公斤左右。之前奉為圭臬的“擁硅為王” 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在高價多晶硅時代,減少晶硅用量、提高晶硅利用率的許多技術手段已經過時了。例如之前有一種發展趨勢,即不斷降低硅片厚度,減少晶硅用量。光伏硅片的厚度從原來的330μm 降低到現在普遍的200μm左右。許多人預計這個趨勢還將繼續,硅片厚度將變成100μm甚至更低。很顯然當晶硅單價大幅度降低后,還有必要減到這么薄嗎?
提高轉換效率也是同樣的道理。提升轉換效率同樣減少了多晶硅使用量,但是值得為這點晶硅不惜代價嗎?最早的光伏電池效率較低,僅為百分之幾。因此提高轉換效率有重大意義。但越接近理論效率,提升越困難,同時成本降低的可能性越小。為了提高效率,采用了許多復雜工藝。技術雖然很先進,但成本太高。如果僅僅為了減少一點柵線陰影,提升一點點效率,那么隨著晶硅材料的大幅降價,增加的成本完全可以買更大面積的中等效率光伏電池,發出更多的電。當然在人工費用較高的地區,轉換效率提高可以減少系統安裝成本,有一定積極意義。但許多新型快速安裝裝置也可以減少系統安裝成本。因此還是要綜合考量哪一種組合方式系統總體成本才能達到最低。
況且即使每張硅片在效率提高的同時成本不變,每瓦成本的下降幅度是否足以推動市場呢?近期組件價格降幅之大非常罕見,甚至已經超過了單獨效率提升可能達到的最高限度。悲劇的是這樣大的降幅,仍然未能迎來預期中的裝機量爆發性增長。這也是某些以先進技術著稱的歐美光伏企業接連倒閉的原因。在市場上效率已經敗給了成本。目前組件的價格已經下跌了50%左右,假設原來的效率是17%,現在就算能提升10%達到18.7%,價格也就從原來的降低50%變成降低55%。雖然比競爭對手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但是沒有本質的區別。這樣的降幅要與傳統煤電競爭還是遠遠不夠的。
太陽能產業發展現在遇到了瓶頸,部分原因就在于沒有正確處理好成本和效率的關系,最終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出現了偏差。目前人類應用最多的太陽能產業不是光伏發電而是農業,而光合作用的效率僅有1%左右。如果算上冬天和生長期植株稀疏等因素,實際效率更低。農業能夠大面積普及的原因就在于成本很低。要時刻牢記,對于太陽能應用來說成本比效率更重要。
作者郵箱:a@sunvt.com

那么效率和成本哪一個更重要呢?對于這個問題是有許多不同意見的。某些企業就宣稱:“要做太陽能中的奔馳。”強調太陽能要高性能、高品質。當然這對于某些企業而言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對整個行業戰略來講是行不通的。奔馳只可能是少數人擁有,不可能滿大街跑奔馳。太陽能行業如果象奢侈品行業那樣做少數人的生意,是能夠賺錢的。但是無法普及,就無法解決碳排放問題,也無法解決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轉換效率的提高應該以成本的降低為前提和基礎,盲目追求效率鉆牛角尖很可能得不償失。
電力是可以遠距離傳輸的。這意味著相距很遠的多種能源:火電、水電、核電、風電等等完全能夠站在同一起跑線競爭。太陽能發電如果長期沒有經濟性,完全依賴政府補貼生存是難以想象的。政府本身并不賺錢,收入幾乎都直接或間接來自于納稅人。任何一個納稅人都不會長期容忍自己繳納的稅收最后變成外國公司的利潤。因此大量投資于無法大幅度降價的現有技術完全是拿公司的命運去賭博。
光伏組件更是要將降低成本放在首位。太陽能的波動性很大,太陽能平均功率只有峰值功率的五分之一。因此同樣多的光伏發電量需要五倍于火電的裝機量。而且電能很難儲存,黑夜、陰雨天無法發電。還要另外投資儲能裝置和智能電網,付出昂貴的儲能和調度成本。光伏裝置還有壽命和效率衰減問題。這所有的一切的都要求光伏發電大幅度降低成本。
而在發電成本中,不但應包括太陽能光伏光熱裝置本身的成本,還應包括管理成本、占地成本、資金成本、安裝建設成本、清潔維護成本等等。光伏組件轉換效率的提高僅僅是其中一個方面。把大部分的精力和經費集中到這一個方面,很可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據近期統計的數據顯示,多晶硅的價格已經從3年前的475美元/公斤下跌了93%以上,跌至30美元/公斤左右。之前奉為圭臬的“擁硅為王” 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在高價多晶硅時代,減少晶硅用量、提高晶硅利用率的許多技術手段已經過時了。例如之前有一種發展趨勢,即不斷降低硅片厚度,減少晶硅用量。光伏硅片的厚度從原來的330μm 降低到現在普遍的200μm左右。許多人預計這個趨勢還將繼續,硅片厚度將變成100μm甚至更低。很顯然當晶硅單價大幅度降低后,還有必要減到這么薄嗎?
提高轉換效率也是同樣的道理。提升轉換效率同樣減少了多晶硅使用量,但是值得為這點晶硅不惜代價嗎?最早的光伏電池效率較低,僅為百分之幾。因此提高轉換效率有重大意義。但越接近理論效率,提升越困難,同時成本降低的可能性越小。為了提高效率,采用了許多復雜工藝。技術雖然很先進,但成本太高。如果僅僅為了減少一點柵線陰影,提升一點點效率,那么隨著晶硅材料的大幅降價,增加的成本完全可以買更大面積的中等效率光伏電池,發出更多的電。當然在人工費用較高的地區,轉換效率提高可以減少系統安裝成本,有一定積極意義。但許多新型快速安裝裝置也可以減少系統安裝成本。因此還是要綜合考量哪一種組合方式系統總體成本才能達到最低。
況且即使每張硅片在效率提高的同時成本不變,每瓦成本的下降幅度是否足以推動市場呢?近期組件價格降幅之大非常罕見,甚至已經超過了單獨效率提升可能達到的最高限度。悲劇的是這樣大的降幅,仍然未能迎來預期中的裝機量爆發性增長。這也是某些以先進技術著稱的歐美光伏企業接連倒閉的原因。在市場上效率已經敗給了成本。目前組件的價格已經下跌了50%左右,假設原來的效率是17%,現在就算能提升10%達到18.7%,價格也就從原來的降低50%變成降低55%。雖然比競爭對手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但是沒有本質的區別。這樣的降幅要與傳統煤電競爭還是遠遠不夠的。
太陽能產業發展現在遇到了瓶頸,部分原因就在于沒有正確處理好成本和效率的關系,最終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出現了偏差。目前人類應用最多的太陽能產業不是光伏發電而是農業,而光合作用的效率僅有1%左右。如果算上冬天和生長期植株稀疏等因素,實際效率更低。農業能夠大面積普及的原因就在于成本很低。要時刻牢記,對于太陽能應用來說成本比效率更重要。
作者郵箱:a@sunvt.com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