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國家能源局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十五五”時期新能源消納工作的新方向。
一場破解消納難題的實踐已在吉林西部率先落地,吉電股份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以下簡稱大安項目)試運行投產,通過全球最大單體綠氨裝置,利用波動的風光資源耦合有穩定用電需求的化工工藝合成綠氨,為新能源發電與化工連續生產提供新路徑。不僅為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消納提供可復制的新范式,更為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堅實基礎。
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杜忠明介紹“十五五”時期新能源發展的五個方面重點工作:風光要穩、系統要強、市場要大、用電要靈活、政策要給力。
吉電股份正是這五方面工作的先行實踐者。通過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模式,大安項目實現了新能源從電力市場向非電利用領域的延伸,拓展了消納場景,提高了新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為國家能源安全和“雙碳”目標實現貢獻重要力量。
杜忠明司長特別指出,“在持續提升電力消納新能源水平的同時,我們也將積極拓展新能源非電利用途徑,推動風光電制綠氫實現規模化應用,并向綠氫冶金、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綠色航煤等方向延伸,開拓新的消納空間。”
這一表述為大安項目的戰略意義提供了權威注腳。項目投產以來,已產出綠氨超過1900噸,驗證了新能源非電利用的可行性。
巧解綠能方程式
新能源發電能力與電網實際消納能力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不匹配,一直是制約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關鍵因素。

圖 | 兩家子鎮楊青村光伏電站
大安項目的成功試生產投運為解決化工穩定性和新能源波動性耦合難題提供一種新答案,為風光資源就地轉化提供新范式。
該項目擁有全球最大的堿液+PEM混合制氫規模,實現36臺堿液電解槽攜手48臺PEM電解槽協同運行——堿液制氫單槽容量大、單位投資低;PEM制氫負荷響應速度快、調節范圍寬、抗波動能力強。這種混合制氫技術能夠減少棄風棄光,實現對波動性、間歇性新能源電力的大規模消納,高度契合了國家能源局提出的“風光要穩”解決方案。
為保證氫氣儲存與供應穩定,項目引入了國內規模最大的固態儲氫裝置,相當于在常溫常壓下加了一把“鎖”,巧妙地將氫氣安全儲存在金屬原子間,徹底消除了泄漏風險,同時實現風光波動性與化工裝置調節性的解耦。
不僅如此,項目還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氫-化”全流程柔性控制系統,通過智能化“源荷互動”機制,破解風光發電波動性與合成氨生產穩定性的匹配難題,在一體化調度、集群控制等方面完成工業化實踐,探索出工業生產新模式。
“如何讓生產線在新能源的脈動下穩定‘呼吸’,是項目成敗的關鍵。”大安項目負責人道出攻關核心。針對合成氨裝置最怕的“垮溫”現象,該項目專門設置了精準的溫控系統,確保催化劑始終處于最佳活性狀態,保證裝置的穩定運行。
鍛造安全金鑰匙
成功的背后,是項目團隊夜以繼日一絲不茍地安全調試。

圖 | 生產部合成氨外操魏鑒博(右)和空分公輔外操陶延棟(左)正在對管廊公用物料遠傳壓力表進行檢查確認
在制氫單元首套設備調試的關鍵時刻,各班組與設備廠家密切配合,對現場每一道閥門、每一塊盲板的狀態進行了系統性核查。“流程完整性、設備密封性、控制邏輯、系統聯動……我們生產運營的每個環節都按照最高標準反復驗證。”參與調試的班組長記憶猶新。
正式調試啟動時,現場采用“雙組聯動”機制。現場巡檢組如同網格哨兵,實時采集運行參數;中控監控組則依托智能系統,縱覽全局數據。兩條線的協同作戰、分工明確、緊密配合,使任何異常都無處遁形,實現了整套生產系統的調試安全高效、可控在控。
布局產業新圖景
從單點技術的創新突破到千億級綠電產業集群的強勢崛起,大安項目的意義遠不止于此。
該項目投產后,每年可生產綠氫3.2萬噸、綠氨18萬噸,減少碳排放約65萬噸,相當于可抵消近50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生活用電產生的碳排放。當國家電投首批綠氨噴涌而出,吉林西部鹽堿地完成了從“新能源基地”到“氫能產業高地”的歷史性跨越。
依托吉林省氫能產業政策東風,公司以大安項目為核心支點,正在積極布局更大的產業藍圖,牽頭編制《水電解制氫合成可再生氨評價技術規范》,掌握行業話語權,推動行業從“規模領先”向“標準引領”跨越。
在協同發展與生態構建方面,公司攜手中遠海運等合作伙伴,致力于打通“制-儲-運-用”全產業鏈條,一個合作共贏的綠色產業生態圈加速成型。
湛藍晴空下,通體銀亮的液氨球罐與線條簡潔的白色廠房錯落矗立,風機葉片隨風速智能調整槳距,光伏陣列逐日光自動優化傾角,勾勒出綠色氫基能源蓬勃發展的靚麗圖景……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