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亞迪、長城汽車等多家新能源車企相繼披露2023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整體來看,車企盈利分化仍在加劇。有業內人士指出,車企若想擺脫虧損,需在產品和前瞻技術上下足功夫。
業績表現不一
??在實現正增長的車企中,比亞迪以超百億元的凈利潤繼續領跑。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比亞迪預計歸母凈利潤為105億元-117億元,同比增長192.05%-225.43%。與此同時,特斯拉第二季度也實現歸母凈利潤27.03億美元,同比增長20%。
??除比亞迪、特斯拉兩大行業龍頭外,其他新能源車企盈利仍普遍面臨較大壓力。數據顯示,長城汽車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為11.5億元-15.5億元,同比下降72.32%-79.47%。長城汽車表示,業績波動主要由于公司深化向新能源及智能化轉型、產品結構調整,基于2023年新產品上市,加大品牌及渠道建設投入,同時堅持在新能源及智能化領域的研發投入,以及匯率收益減少所致。
??北汽藍谷、賽力斯則深陷虧損泥潭。其中,北汽藍谷預計上半年虧損18億元-21億元。北汽藍谷表示,公司產品仍處于持續爬坡期,規模效應不足,成本持續承壓。事實上,北汽藍谷近幾年始終處于大幅虧損狀態,2020年-2022年,三年累計虧損超170億元。
??另外,賽力斯預計今年上半年虧損12.5億元-13.9億元。
規模化是盈利要訣
??車企盈利情況能夠直接映射行業整體發展趨勢與競爭格局。電車人產業平臺創始人馬前程指出,新能源車企盈利分化,核心原因在于企業銷量規模不同。
??據乘聯會零售銷量數據統計,比亞迪上半年累計銷量突破115.46萬輛,市占率達37.4%;特斯拉中國上半年累計銷量為29.4萬輛,市占率為9.5%。兩者幾乎占據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半壁江山”。
??安信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頭部車企的新能源車盈利有望持續上行。遠期看,頭部車企的凈利率有望超過10%。未來新能源頭部車企有望加速發力,行業將迎來第一梯隊的浮現和末位的加速淘汰。
??針對虧損原因,不少車企在財報中提到持續投入研發以及規模效應不足帶來影響。在受訪業內人士看來,規模化是新能源車企賺錢的要訣所在。比亞迪銷量屢創新高、業績一路飄紅,得益于其豐富的產品矩陣。
??“比亞迪產品線非常寬,產品綜合競爭力也很強,在很多細分市場都是龍頭。比如今年,吉利、長安、長城的插混產品都剛剛開始上量,而比亞迪作為較早發力插混技術的廠商,上半年插混產品在其新能源車總銷量中的占比就已超過50%。此外,比亞迪也在加速海外布局,海外業務成為其新的增長點。”馬前程表示,“規模大才可能盈利,有市場地位才會有定價權。”
形成穩固“生態圈”
??隨著新能源車企進入分化期,行業優勝劣汰之勢隨之顯現。在此背景下,龍頭企業壟斷地位是否將加速形成?
??全聯車商投資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總裁曹鶴表示:“比亞迪作為龍頭企業,短期內產業規模不會大幅下降,基本處于穩定狀態。除非新能源汽車行業出現重大技術變革,例如氫動力等成為主流,處在第二、第三梯隊的企業會不甘掉隊,奮力直追。起碼5-10年內,新能源汽車行業會逐步集中,分化現象也會比較嚴重。不過,現在說新能源汽車行業是否會形成壟斷,還為時過早。即便是比亞迪或者特斯拉,現在也都不能稱作壟斷。”
??馬前程指出:“比亞迪和特斯拉旗下車型適應現階段需求,產品競爭力很強,因此當下市場份額有向兩者聚集的趨勢,這個趨勢可能至少延續到今年下半年。預計明年開始,隨著上汽、長安、長城、吉利等車企陸續推出新車型,有可能在下一個產品周期里追上來,甚至在某些細分市場實現超越。”
??針對新能源車企如何進一步開發盈利潛力,馬前程提出四方面建議:“首先,擴大規模,規模化效益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利潤;第二,要有市場地位,在細分市場里跑進前三,車企有市場地位、有議價權,才會有利潤保證;第三,要關注海外市場,新能源汽車行業正進入全球化競爭階段,車企一定要提前在海外市場進行布局,海外市場利潤也相對可觀;第四,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整車成本中占比較高,芯片、智能駕駛都與汽車性能和成本密切相關,因此車企需要在這些領域進行布局。另外,車企也可以與產業鏈核心企業結成緊密的戰略聯盟,形成一個穩固的‘生態圈’,從而保證未來成本可控,‘生態化’將成為車企競爭的新利器。”
微信客服
微信公眾號









0 條